论山西砖雕工艺

 
楼主   帖子创建时间:  2019-09-16 11:46 回复:0 关注量:555

  一件砖雕作品的唯美诞生是砖雕工艺的集中体现。经过2000年的探索和实践,砖雕工艺分为窑前雕和窑后雕两种工艺大类。在众多砖雕流派中,山西砖雕完整地的继承了中国传统砖雕艺术的特色。本文通过对山西砖雕生产地的考察,兹将山西砖雕工艺述略如下。


  窑前雕和窑后雕的工艺虽然不同,但是都是伴随着烧砖的过程而成型。烧砖的成功与否关系着砖雕的质量,所以,砖在砖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砖品质不好,再好的匠也无法进行砖雕的工艺。所以,烧砖尤为重要。传统的烧砖工艺主要是沿用了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图例中的工艺流程。尽管当下已经是现代化的工艺流程充斥的市场,控制温度和火候已不完全需要人工经验判断,但是烧砖的主体步骤从未改变过古时的流程。笔者在山西多地走访过砖窑,从其工艺可以体会到古人的身影。


  窑前雕是在砖成型和烧制过程中雕刻轮廓,待砖烧制成功后,再雕刻细部,工匠习惯上称之为“软刻”;窑后雕是砖成型和烧制完成后,在成砖上打稿雕刻,工匠习惯上称之为“硬刻”。无论软刻,还是硬刻,其达到的结果是一致的,在窑前、窑后的工艺过程中,似乎有一种殊途同归的效应。然而,结果一致,但不等于效果一致。


  先说窑前雕。窑前雕最大的优点就是利用了泥在半干时的特性,用工具可以轻而易举的雕出所需要的图案。但是,正是这一优点,恰恰是其缺点的关键。因为烧造时,当雕好的砖入窑后,经过窑内一个昼夜的循环,很难控制其在窑火的洗礼下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往往一件作品入窑前堪称完美,出窑则神采全无。这种靠人力不可控的因素成为困扰窑前雕最大的问题。所以,窑前雕一直被用作简单图案砖雕作品的主要方式。一般情况,批量定制的砖雕基本都用窑前雕的工艺来完成。


  窑前雕分12个步骤。第一步:选土。山西砖雕选河滩地极好之黏土。握之成团,轻击则散。以汾河流域红黏土为佳品。山地之土虽厚,但气不足。沟壑之土虽润,但力未达。唯河滩之土得天地阴阳之造化,为砖雕烧砖首选之土。第二步:制泥。土掺水成泥。水用汾河之水,或深井甜水。成泥后用柳木棍搅拌,后手揉如面团。松紧有致,以伏被盖之保湿备用。汾河出管涔山,自北向南,一路吸收各大直流水系之水,汇聚汾河,有泥沙而不散,水流急而不涌。故采汾河之水为佳。第三步:捏形。成泥后,手捏成型,或以模拓之。常见有大方砖、二五八砖。全手工捏形多畸形,用于特质之砖,常用之砖多模拓之。第四步:模刻。乘拓好的砖未干,在雏形上刻出花样。刻未干之砖重在把握砖之干湿程度,太湿则下刀后易散,太干则下刀后易崩。散则可补,然出窑后恐有痕;崩则不可补,补处出窑后仍与本体为二物。第五步:凉坯。模刻后,置于背光处阴干至轻抬可移动。阴干处应无风,凉而不寒,温而不热。凉者,不寒也;温者,不热也。何谓无风,羽毛置于砖坯上,静观不动则为无风。第六步:入窑。将刻好的坯砖置于于窑内台上。码放整齐以防火烧坍塌,间距适度以通火气。山西古砖窑,至多高六七尺,宽八九尺,进深十余尺。现代烧砖则把控局域温度则可。第七步:看火。点火用柴草为上,初以柴枝断木为燃料,后填以煤炭。烧一日即可成砖。若初以煤炭烧造,则火太盛,恐毁砖雕之形;若初以柴草断木则火力较弱,可使砖雕先定型,后以煤火则可保烧造器型完备。第八步:上水。砖烧成时,待火气犹在,在窑上一口浇水于砖上,则砖泛蓝,是为青砖。未浇水则为红砖。青砖为砖雕主料,唯上水可得之。上水后,静置一夜出窑即为青砖。第九步:出窑。待窑温凉下后,取出窑内砖,检视成砖,剔除烧裂、变形损坏之砖。砖色清澈而不雾,质地细腻而孔少,则为佳品;原雕纹路清晰,厚重得当,则为良器。第十步:精雕。出窑之砖继续精雕细部,使之成绝妙佳品。精雕之器,必以原雕为基础,务求形神一致。第十一步:补漏。精雕之砖尚有缺失处,以鲜猪血和砖灰补之,并模刻无缝隙。猪血性寒,在未凝结之前即要用之,砖灰用老砖之灰,老砖灰性平,和寒血以使砖雕气韵一致。新砖之灰色未沉淀,和以猪血易燥,难使残器复原。第十二步:拼排。将成砖按设计图稿拼接上墙,以成完璧之景。运输以单件麻布包裹。拼排之功,需用专匠,一般泥瓦匠未掌握砖雕拼排之技,往往失其神韵。拼排间隙用泥,多一丝则形神全无,少一毫则不稳。所以拼排时多请专门之匠为之。


  再说窑后雕。窑后雕最大的优势是在成砖上雕刻,这样避免了在烧砖时不易掌握造型变化情况的劣势。所以,选砖的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砖选的不好,直接影响砖雕的品质,甚至是无法进行砖雕。由此看来,底砖的质量是决定砖雕品质的关键。由于,窑后雕是在成型的砖块上雕刻,所用工具必须锋利而坚实。也因为每一块砖单独雕刻的缘由,窑后雕也称“定制砖雕”,甚至每一组窑后雕都是私人定制。


  窑后雕的工艺流程同样是12个步骤。与窑前雕基本相似,只是步骤要领不太一样。第一步:选土。山西砖雕选河滩地极好之黏土。握之成团,轻击则散。以汾河流域红黏土为佳品。窑后雕土质选择较窄,有丝毫欠妥则成砖后不能雕刻。唯选上等河滩黏土为好。第二步:制泥。土掺水成泥。水用汾河之水,或深井甜水。成泥后用柳木棍搅拌,后手揉如面团。松紧有致,以伏被盖之保湿备用。泥即成,则需抽打至精才可。第三步:制模。一般常用为大方砖、二五八砖,以铁箍为模具,将泥填入,反复捶打填实后压平。填压要实以免砖断面气孔过多,影响雕刻。第四步:脱坯。待模具内泥坯阴干至成型后撤去模具。砖形大体一致便可,待雕时还需精磨,使砖与砖大小一致。第五步:凉坯。模刻后,置于背光处阴干至轻抬可移动。不寒、不燥、无风处唯佳。第六步:入窑。将刻好的坯砖置于于窑内台上。码放整齐以防火烧坍塌,间距适度以通火气。若计划用于砖雕之砖,则每窑至多五百砖。砖太多不易把握火候。第七步:看火。点火用柴草为上,初以柴枝断木为燃料,后填以煤炭。烧一日即可成砖。与窑前雕不同在于点火时先用柴草旺火将窑烧热,换煤火后应持续窑温。初烧用柴草当为引火之用,能够迅速将窑内每处温度均匀统一,后以煤炭持续温度至砖烧成为止。第八步:上水。砖烧成时,待火气犹在,在窑上一口浇水于砖上,则砖泛蓝,是为青砖。未浇水则为红砖。水浇乃红砖变青砖之唯一方式。红砖性散,不易砖雕;青砖性紧,易于砖雕。故窑后雕必用青砖。第九步:出窑。待窑温凉下后,取出窑内砖,检视成砖,剔除烧裂、变形损坏之砖。出窑挑砖,选面色细腻孔少之砖,形异可磨平,然孔多则不可补。第十步:打稿。在调好的成砖上勾画出墨线图稿,要层次分明,形象逼真完整。打稿至关紧要,往往请画工绘稿,后工匠刻之。民间云:“七分艺人,三分匠人”。艺人乃画工,匠人乃刻工。第十一步:雕刻。在墨线稿上雕出图案。砖雕分:平雕、浮雕、透雕、圆雕、镂雕技法。平、浮、圆三种雕法,皆刻砖尚浅,明暗对比易于把握。透、镂二种雕法最难,常见者一砖自表及里有七八层至十几层纹路,镂空处细则如发丝,粗者以空带景。第十二步:拼排。将成砖按设计图稿拼接上墙,以成完璧之景。运输以单件麻布包裹。雕图之前已将整图之砖选定,并磨平组合打稿,故拼排时注重缝隙即可。上墙仍然用专匠为妥。


  最后综合总结一下窑前雕和窑后雕。窑前雕是在烧砖的过程中雕刻,注重烧砖与雕刻的关系,即砖本体与砖雕在成砖的过程中已形成一体,砖和砖雕气脉相同,所以看窑前雕,讲究“气韵”。何以为气韵,即砖雕虽为雕刻而成,但有烧造而成之韵味,把雕刻融入到烧造之中,如瓷器虽有画工在前,但是烧窑为成瓷之关键。窑后雕是在烧成砖后雕刻,注重砖品和雕工的结合,即有了高品质的砖,才会有了高技术的雕,所以看窑后雕,讲究“神韵”。何以为神韵,即砖雕技艺巧夺天工,构图和工艺在艺人和匠人的手中达到出神的效果,如工笔画一般,每一处线条都清晰可见,面貌鲜活。正因此,窑前雕的气韵使砖雕有了气吞山河之势,窑后雕的神韵使砖雕有神来之笔的雅致,共同构成了山西砖雕,乃至中国砖雕的唯美艺术。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