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小学”教育

 
楼主   帖子创建时间:  2019-10-09 10:19 回复:0 关注量:548

       中国古代的小学教育与今天的小学教育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古代教育的教学宗旨、目标,就是培养正知正见,所谓的“童蒙养正”,这一句话确实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谚语里面常常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句话虽然是老生常谈,细想想,有很深的道理存在。


       小学的教育,在生活教育当中,是要培养学生的勤劳,洒扫应对,奉事长上,知道怎样奉事父母,怎样友爱兄弟,都是从这时候培养的。在德行、学问根本上,是培养学生的根本智,根本智与后得智,这是佛法的名词。现在能说出这个名词的人很多,但是这个名词所含的意义,能够说得出来的人就不多了。


       什么叫根本智呢?就是真实的智慧。这是用植物来作比喻,植物有根有本,然后才能生出枝叶花果。由此可知,根本很重要。根本智的培养,其实讲的就是真心、真诚。儒家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诚意、正心就是根本智。培养的方法,就是如何防止学生的妄念。诸位要晓得,小孩子也有妄念,如何把他的妄念给打断,保持他的正念,这是教育的功能。正念是什么呢?正念是无念,无念也是正念,现代很少人懂得,古时候的人知道。换句话说,无念就是心地的真诚、清净。


       所以在小学童蒙教学,老师只教句读,把古圣先贤的经典当成教科书。教科书为什么称为经典呢?教科书里头字字句句所讲的道理,都是超越时空的,永远不会改变的,我们称作经。譬如宋朝以后,朱熹编写了一套教科书,就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四书》,编得好,有理论、有方法。


       童子的时候就教他读,不讲解只教他读,利用他天赋的记忆力,童年的记忆力最好,让他熟记。而过去教学的方法,的确合乎现在科学的理念。老师教学生要因材施教,有些学生很聪明,一天能够念三百字到五百字,这个念就是学生一定要能够背诵。每天能够背诵三百字到五百字的,这算是中上的人才,中上的天赋。如果能够一天背到七百字的,这是上根。但是还有根性劣的,一天只能背几十个字,不能超过一百个字的。所以从前老师教书是算行数的。


       古时候的书,你不能说它不合科学。你看我们看古书,古时候木刻的刻版书,每一页十行,每一行二十个字,换句话说,五行就是一百个字。根性劣的,老师每天教学生念五行,五行要念到能背诵,要念多少遍呢?不能超过十遍,超过十遍以上就太吃力了,就是十遍能够背得下来。譬如说根性劣一点的,一百个字念十遍就能够背得下来,这就可以教了;中上根性的三百字到五百字,十遍也能背下来;上上根性的人,大概七百字十遍就可以背下来。


       如果十遍背不下来的,字数减少,减少到十遍能够背得下来,以这个为标准。背下来之后,老师再督促,要背一百遍、背二百遍。根性好的人、聪明的人督促他背一百遍;根性差一点的人,教他念二百遍。到第二天,先把前面教的背一遍之后,再教新的经文。这是童蒙教学用的方法,天天教他朗诵、教他熟记,目的在哪里呢?目的是把他的妄念打掉,这个方法妙极了,使他心地纯正,把古圣先贤这些教训统统记在心里。因为这个时候,学生智慧没有开,不需要讲解,讲了他也未必能理解,只是教他背。


       到十三四岁,智慧开了,懂事了,再开讲。所以中国古时候没有中学,只有小学太学,太学就仿佛现在讲的大学。太学里面就是讲解。小时候所背的这些经论,要在太学里面作深入的研究探讨、讲解辩论,所以读书很快乐!上太学有许多老师,当然每一个老师指导的学生并不很多,十个、八个,用现在的话讲都是小班制。老师带着学生去旅游,游山玩水,走到哪个地方讲到哪个地方,一面走着一面研究探讨,不需要带书。老师说到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大家都知道,都背得滚瓜烂熟,哪里还要带书。一面旅游就一面讲解,因为典籍里面有很多关于历史、地理的,所以在旅游当中,真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叫真正的学问,真实的智慧,这才能解决问题。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