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雕塑文化艺术特点明显有追溯唐、宋风格的痕迹

楼主   帖子创建时间:  2019-10-18 09:00 回复:0 关注量:578

        明朝(1368-1644)最初建都南京,后来迁至北京。明代统治者起先是本着“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原则推翻元朝统治的,所以它的文化艺术特点明显有追溯唐、宋风格的痕迹。在名目繁多的寺庙里,供奉着各式各样的神像,从题材到表现手法上日趋世俗化、民间化。石窟雕刻方面已接近尾声,虽然在敦煌等大型历史悠久的石窟中仍有明代作品,但就其艺术价值而言,在雕塑史中已不值一提了。



        城市经济的发展促使远离人群的石窟艺术为寺庙艺术所替代,尤其是私人祠堂的兴起,几乎使石窟开凿在明、清两代走向绝迹。山西为我国明代地表文物保存最多的省份,平遥双林寺便是其中之一。现存明代造像1000余尊,最有代表性的是金刚力士像、渡海观音像、罗汉像,以及众多的供养人像。供养人造像写实能力极高,充分表达了人物性格和精神状态。



       十三陵现已成为北京地区著名的旅游景点,位于昌平区境内,它是明代13位皇帝的陵墓集中区。十三陵以成祖长陵为中心线,其排列的雕塑群与孝陵一致,但与前代有所不同,计有独角兽2对、石狮2对、华表2对、石马及石人物6对、石虎4对、石羊4对、官吏2对、伺臣28对,这条神道现为十三陵共同的神道,其他12座墓陵没有各自的神道雕塑,只设牌坊、宫门、碑亭等建筑。十三陵的石雕在体积上大于孝陵,从总体风格上看,虽有比较精细的技术处理,但与前代比较起来,缺乏艺术活力,有概念化的倾向。



       明代的墓俑雕塑比前代要多,其中主要制作材料为木或陶。木俑不易保存,所以后人发掘所得的木雕大多损朽,严重丧失其艺术价值。而陶塑的保存则比较完整,除非人为损坏,一般都能从中体察其原貌。



        河北省阜城县嘉靖时期的明墓比较有代表性,除陶质俑人外,还有体现墓主人生前生活场景的居室、厨房等;另一处明时期墓俑,于20世纪在西安被发现,其雕塑风格真实生动,反映了当时日常生活中的形象。此外,在江西、上海等地的明墓中,也有大量墓俑被发现。



       明代建筑至今尚有许多得以留存,我们可以看到大量以砖、石、木、陶等材料制成的装饰雕刻构件。这种以装饰为目的的雕刻艺术遍布全国各地,广泛存在于宫殿、庙宇、祠堂、园林建筑以及民间住宅等建筑物上。



       其雕刻内容依据建筑的功能不同而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动物植物以及几何图案、吉祥图案等,大多雕制精细、色彩亮丽。如明十三陵前的石质牌楼,就是以圆雕、浮雕以及线刻等手法组合而成,艺术效果较好。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