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洋马甲追根溯源 探究中国古代服饰
网络时代有网络时代的语言,如今是谁在用别人的邮箱进行信件往来,人们就说他穿了别人的“马甲”。中国产品起个外国名字,也被人们说成是穿了“洋马甲”。
从洋马甲追根溯源 探究中国古代服饰
请注意,这里的“马甲”应是带引号的,因为毕竟不是。但是为什么会这样用,正说明了服饰文化的力量。显示着服饰与人的生活紧密相关,以至用服饰来形容才可以更生动,更形象,彼此都好懂。
为什么在这里要用“马甲”,而不是“衬衫”、“皮鞋”?关键在于马甲好穿好脱,无伤大雅。国际通用的证劵交易大厅工作人员都穿红马甲,有些地区的邮递员穿绿马甲,关押的犯人被穿上黄马甲,电视台摄像师、电影导演都爱穿一件猎服式的暖灰马甲,粗布,口袋特别多。总之马甲穿起来很方便,热时不太热,冷时也可御寒。
这种无领无袖的衣服早年叫“裲裆”。《释名·释衣服》称“裲裆,其一当胸一当背也”。就是说,这种衣服只护前后心,可长可短,不遮挡四肢。
几千年来,这种衣服还被称为“背心”,直接指遮覆的部位;或是“坎肩”即砍去肩以外的胳膊上的衣服部分。那么为什么叫马甲呢,其实就是从战马的铠甲形状而来。马的铠甲有些像欧洲骑士铠甲似的,连同头颈,只露出眼鼻口,有些是以身体为主,像在马背上披了一件蓑衣。不管怎么说,都肯定与四肢无关的。由此,人们就爱将这种形状的衣服叫成马甲了。
中国魏晋时有一种武士的铠甲,名叫裲裆铠,即是坎肩式的。这样穿起来,护住身体主要部位,胳膊又可以不受束缚,在当时的陶俑上留下许多这种服饰形象。
明代时,妇女爱穿比甲,比甲特色是除了不护上臂之外,实际上是遮住下肢的。因为比甲很长,下摆一直要过膝至踝,甚至及地。当年女性穿比甲不分贵贱尊卑,穿起来很优雅的。明代美女讲究高而苗条,比甲更好地将女性身材修饰得细高,从而显得头小,人也无形中妩媚了许多。
清代时就把这种无袖衣服叫马甲了,其称呼可能与马上民族有关。当年的男人都穿长袍,春秋冬季爱在长袍外套件马甲。由于流行,因而样式也丰富起来,有一种最富特色叫琵琶襟,即前襟掩怀的边缘是不呈斜线也不呈直线的。立边形同城墙,再加上当年惯用的宽缘边,是清代所独有的。
除了琵琶襟以外,还有一种一字襟马甲,是在领前呈横向一字。这种马甲有一种特殊的用处,就是骑马人大皮袍内穿了一件一字襟马甲,走着走着热了,如果将大皮袍脱了,在空旷的草原上太冷。如果想将里面的马甲脱下来,又要先脱皮袍,还容易着凉。怎么办呢,一字襟马甲的好处,即在于可以将手伸进皮袍,解开一字襟的纽袢,然后很轻易地就可以把前面一片扯出来了。再伸手拽后片,也拽出来了,这真是游牧民族服饰创作的独树一帜的发明,与其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有着直接的关系。
清代女性穿马甲的,多为丫环或管家婆,这在《红楼梦》中有许多记载:如第二十四回中写贾母的大丫头鸳鸯“穿着水红绫子袄儿,青缎子背心,束着白绉绸汗巾儿。”第四十六回中写宝玉的大丫头袭人“穿着银红袄儿,青缎背心,白绫细折裙。”再有,贾母曾吩咐凤姐:“再找一找,只怕还有青的。若有时就拿出来,送这刘亲家两匹,做一个帐子我挂,下剩的添上里子,做些夹背心给丫头们穿,白收着霉坏了。”另外,第九十一回写金桂的丫头宝蟾,“拢着头发,掩着怀,穿一件片金边琵琶襟小紧身,上面系一条松花绿半新的汗巾,下面并未穿裙,正露着石榴红洒花夹裤,一双新绣红鞋。”这里提到的“琵琶襟小紧身”,也是马甲。
马甲、背心、坎肩,人类服饰史中一种特殊的便服。
最新创建圈子
- 新中式圈 2019-11-20
圈主: 帖子:132
- 园林景观圈 2019-11-20
圈主:cdr 帖子:106
- 找泥工水电工 2019-11-20
圈主: 帖子:33
- 找木工安装工 2019-11-20
圈主: 帖子:33
- 装饰装修圈 2019-11-20
圈主: 帖子: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