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石匠是如何把故宫200吨重的汉白玉大石雕建造起来?

 
楼主   帖子创建时间:  2019-11-25 08:57 回复:0 关注量:700

  明永乐元年(1403)成祖朱棣把北平升为北京,永乐四年开始营建新北京,永乐十五年开始大规模兴建,永乐十八年(1420)底紫禁城宫殿基本建成,永乐十九年成祖正式迁都北京。


  北京中轴线上的御道石、丹陛石、三大殿三重台基、栏板等处的汉白玉料均采自黄山和北京房山。明宰相杨荣亲眼目睹过采石的场景,他在《皇都大一统赋》中描写到“莹者如圭,洁者如琼,千夫所攻,万里启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楼庆西教授在他的《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中对此作了大写意式的描述:


  建筑材料中最难采集和运输的是石料。大量的台基、台阶、栏杆所需要的石料称汉白玉,这种白色石料产地集中在河北曲阳一带,距北京有400里之遥。巨大而沉重的石料远距离运送,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确非易事,聪明的工匠想出了旱船滑冰的办法,即在沿路打井,利用冬季天寒地冻,取井水泼地成冰,用旱船载石,在冰上用人力拽拉前进,但仍费事费力。三大殿后的御道石长达16米,宽3.17米,重有200余吨。据史料记载,运送这块宫城中最大的巨石,动用了民工两万余人。沿途挖掘水井140余口,拉拽旱船的民工排成了一里长的队伍,每日才能移动五里路,从曲阳运至北京就耗费白银达11万两。后来创造了一种有16个轮子的大车装运石料,用1800头骡子拉车,这样总算节省了人工和白银,但每日也只能前进6.5里路。


  备料工作一直持续了近十年,现场施工才大规模的开始。当时动用了从全国各地征集来的十万工匠和几十万的劳役,在这块十万平方米的场地上,木构梁架的架设,宫城房屋、墙体的铸造,室内外地面的铺砌,石料的加工与雕镌,门窗安装,雕梁画栋,全面而有序的展开了,明永乐十八年(1420)这座庞大的紫禁城建成完工。如果把备料与现场施工加在一起前后用了13年。


  据老艺人讲:运送大块石料采用“磙子木法”,前拉后橇徐徐前进。汉白玉的开凿、雕刻、安装自然是以石匠为主。早在元代杨琼开采房山石料和建设元大都时匠户就达三千余户。这些燕南匠户大部分留在了北京,到明时这些匠户的后代有的继承了前辈的技艺,再加上新征集的石匠,构成了建设紫禁城石作工程的主力军。


  紫禁城中轴线上的巨大御道石和三大殿前后的丹陛石都具有明显的汉白玉特征。太和门前的一块“丹陛”石右下侧有一条青色条纹,青色的地方正好雕一条青龙。左侧则纯白,雕一条白龙。清白龙在流云中翻腾,形成美不可言的意境。可见石匠的高超设计其巧和雕技的绝妙。尤其是保和殿后的那块故宫中最大的云龙石雕,下端的海水江涯奔腾狂倾,中间的流云飞渡绚丽耀目,上面的茫茫云端中蟠龙盘曲回绕,达到了石雕艺术的最高境界。


  而三大殿的汉白玉三层须弥座,层层升高,层层后缩,每层和龙墀边缘都绕以汉白玉栏板,栏板的望柱上雕刻精美的龙云图案,栏板望柱下与之相对应的有探出头的螭首,共有1142个,每逢下雨,千龙喷水,层层叠落,蔚为大观。石雕雕艺的华丽、庄重、神圣、尊贵的大气时代在紫禁城得到完美的体现。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