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的制度

 
楼主   帖子创建时间:  2020-02-18 08:33 回复:0 关注量:475

       原始社会大多由长者通过实际活动身教与口耳相传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孟子说:“夏日校,教也。”到了商朝,称为“庠”,到周成为“序”。
     “序”又分“东序”、“西序”,前者为大学,在国都王宫之东,是贵族及其子弟入学之地;后者为小学,在国都西郊,是平民学习之所。商代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日趋进步,科学日渐发达,因之学校又有增加,称为“学”与“瞽宗”。“学”又有“左学”、“右学”之别,前者专为“国老”而创,后者专为“庶老”而设。国庶之界在于贵族与平民。“学”以明人伦为主,“瞽宗”以习乐为宗。
       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别。一般情况下,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庠、序、校中的优秀者或升入国学而学于大学。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

      春秋战国时代,官学逐渐为私学替代,出现新兴阶层“士”,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提倡“以吏为师,以法为学”。

       西汉私学重新恢复发展,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建太学,置《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为教官,招收博士弟子,年龄在18岁以上。
       汉平常时,规定郡、国设学,县邑设校,乡聚设庠序。
       校学设经师一人,庠、序置《孝经》师一人。
       魏晋南北朝,晋武帝在太学外另设国子学。
       唐时,京师设国子监,长官称国子监祭酒,学校六所,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以上专收贵族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教师称博士。入学年龄在14岁以上,19岁以下(律学为18岁以上,25岁以下),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设博士,文学,助教与教官。
       宋代除了太学外,有律算书画医诸学,书院制度开始兴起。宋初有四大书院——白鹿,乐麓,应天,嵩阳。南宋书院有“三舍”制度。
       元代有蒙古国小学,回回国小学,教授蒙文、阿拉伯和波斯文学。元代书院始设“山长”
       明清教育制度相近,中央有国子监,学生称贡生、监生
       明代国子监分南北两监(北京和南京),有日、朝等国学生
       清代正式形成五贡——副贡、拔贡、优贡、岁贡、恩贡
       明清府和州县设孔庙和学官(学校),府学教官称教授,县学称教谕
       明学称学正,副职均称训导,学生院试进学后的生员(秀才),按成绩优劣依次分廪生
       增生、附生。
       还有启蒙教育,明清有三类:私塾,义学,专馆
       清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建立京师大学堂为新式学校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