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地域如何划分

 
楼主   帖子创建时间:  2020-03-09 07:51 回复:0 关注量:1034

从古代战争角度思考,用棋局来表示即:
河南:中腹,也是华夏文明核心发源地带,一马平川,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泛指黄河下游平原地带)
河北:角,占华北平原的大体部分,由于古代辽东,塞外多为少数民族,后方较为稳定,而区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为北京所在地,据有后,可俯视南下。
山东:边,和江淮以北合为东边的中部地区,与山西相对;由于山东半岛后方孤悬海外,也算较为稳定的后方,多为丘凌地带,东部沿海有少数平原,物资生产还算充裕,是所有边线中比较有发展潜力的地带
山西:边,和山东相对,北边是塞外草原,西边黄河与关中相连,东边太行山脉,南边黄河,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作为后方,农业商业都欠缺发达,是战略要地但是不是一个良好的后方基地;控制了山东和山西,就能切断河北的北京到南边和西边的所有通道,对河北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辽东:角落,古代包括山海关以东的走廊、长白山、黑龙江流域以及高丽全部(现朝鲜半岛),这个区域从我的理解来看,和巴蜀地区极为类似,都是沃野千里,游牧农耕混杂,物资丰富,远离中原战争的天府之地,是割据称王称霸的不可多得的福地(不过黑龙江流域用于遭到来自草原的游牧民族的侵扰,朝鲜半岛易受到日本的窥视,所以军事上并不安稳,需要依附大国才能生存)中原地区统一后,有实力后,只有统治者不眼花,该地区必取,不取则一旦有强势政权落户,则对中原地区产生比游牧民族更大的威胁
关中:角,战国时期秦国的大部分区域,南部通过秦岭地带和汉中巴蜀为天然屏障,东部通过黄河与山西为屏障,北边有阴山的余脉隔草原,西北连外漠,关中地区为黄河的冲积平原,沃野千里,农业发达,经秦汉唐发展以后,人口稠密;是极好的后方基地
西凉:边,陕西西北一带,与中原不近不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前往西域的必经之路;因气候人口等原因,除了辽宋夏时期,好像并未存续稳定持续的地方政权,军事要地
西域:角落,沙漠中的盆地,小国林立,对中原文明较为仰慕,自汉唐以后就为华夏的一部分,只要中原统一强盛,必为领土的一部分;不过易受游牧民族侵扰,不太稳定。气候恶劣,许多古代时存在的小国度和城市都为沙漠气候所吞噬。
汉中:边,关中和巴蜀的一线连接地,多为山区地带,易守南攻,不过商业农业欠发达,古代人口不多,不是良好的基地,不过战略重要,是关中入蜀或者蜀入关中的门户
巴蜀:角,天府之国,土地肥沃,沃野千里,物产丰富;由于比较稳定(除了明末清初的割据军阀大屠杀导致后来的要湖广填四川以外),人口逐步增长,经济逐步发展,到了近代,已经可以比肩华北和江南了;核心地带是周围山区围绕的四川盆地,少数民族混杂,远离中原纷争,周围易守难攻,也是舒服割据称王的好地方,古代有刘邦据巴蜀而入关中,进而席卷天下;但是,未有过自巴蜀顺流长江而下荆襄江南,再而取天下的历史;可能该据该地不易进取吧
荆襄:边,巴蜀和江南一带连线;历史上活跃于历史的舞台应该在南北朝以后,物产人口略输江南地带,无险可守,向来为各方割据势力的缓冲地带,和江淮一线位置比较类似
江南:角,包括长江中下游流域,太湖流域,以及淮河以南的江淮一带;土地肥沃,农业发达,自五代十国以后,经南方的割据势力逐步发展,人口增加,经济逐渐发展,到明末清初以后,已经成为天下税收和粮食的主要产地,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长江中下游平原,淮河流域平原,黄河中下游平原以及华北平原接壤连接,所以并无险可守,除了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以及南北朝时期的特殊对峙以外,很难形成独立长久的割据,必为中原所占据,从战略角度看,不是良好的起始地

岭南:角落,古代该地区人口还不多,多为丘陵地带,包括贵州,湖南,江西福建南部部分地区、广西、广东,海南全部以及今越南老过部分地区;幅员辽阔,少数民族聚集,远离中原军事纷争,直到明朝以后才极大发展,历史上中原统一,势力强盛时,基本都不怎么费劲占有该地,但统治中枢衰弱以后,这里天高皇帝远,常常割据自立。
青藏地区:角落,青藏高原地带,地势较高,人口稀少,军事行动较难以开展,与印度波斯等为天然屏障,少数民族杂居,随着军事条件的逐步提升,自唐朝以后,逐渐出现在了历史的视野中,自元朝开始纳入华夏的一部分
塞外漠北:角落,内外蒙以及外蒙以北地区,多为游牧民族聚居之地,游民民族本身文明无法稳定存续,历史上与中原农耕文明多次产生冲突,不过历史上的游民民族自进入关以后,大都都融合在华夏农耕文明中了,形成了大汉民族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