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屋脊做法有何特点?
瓦坡相交而成脊,脊部处理不好容易漏水,因而需要加意抹饰严密,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注意到这一点,有时把脊做得极为高耸,更配以吻兽雕饰,使得瓦屋顶成为装饰性极强的一个部分。清代大式小式建筑有不同的屋脊做法,布瓦、琉璃瓦的屋脊结构也有一些差别。兹依小式诸脊、大式诸脊、吻兽三个部分略加介绍如下:
1.小式的清水脊和皮条脊
在阴阳合瓦顶上前后瓦坡交接处做水平方向的清水脊或皮条脊。
清水脊的做法:脊下部用板瓦(和砂滚子砖)取平,苫背,中部砌瓦条两层,上部再砌混砖和扣脊筒瓦(或砖)各一层;脊的两端还加用雕刻花草的盘子和依45°方向挑起的鼻子,以加强装饰性。
皮条脊的做法:和清水脊大致相同,只是在两端取消了鼻子和盘子,扣脊砖外端改安勾头一件。
2.大式的大脊、垂脊与岔脊
依《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的规定大体如下:调大脊,其底部先用板瓦取平,苫背,沙滚子砖衬平,用灰泥堆砌瓦条两层和混砖一层。中部用尺二见方或更大的方砖开砍斗板一层,在斗板砖之间的空隙要用白灰浆灌实。顶部再用灰泥砌瓦条一层、混砖一层、瓦条又一层,然后安上扣脊筒瓦。
垂脊的总高度比大脊要小,所以砖、瓦条的层数也少。垂脊底部用瓦条两层,混砖一层;中部用停泥通脊斗板一层,也要用白灰浆灌满;顶部只是混砖一层,上扣扣脊筒瓦。
至于岔脊就更小了。岔脊没有斗板砖,下部只用瓦条一层,混砖一层,上面就是狮马等兽件,每件狮马都与其下方筒瓦连坐。
对于硬山顶(悬山顶同),依《工部工程做法侧例》的规定,四条垂脊的后部三分之二叫垂脊,前部三分之一叫岔脊。以此为准,对于庑殿顶和歇山顶四条斜脊的前半部都叫岔脊,从大脊两端向下延伸的脊部都叫垂脊,只有歇山顶斜脊后半部叫做戗脊。
3.吻兽件
吻兽件是脊上或脊与脊之间的特殊装饰品,中国古代建筑瓦顶上常常使用许多动物形装饰,正脊位于单体建筑物瓦顶最高处,在其两端与垂脊交界处使用的动物装饰也最大,一般多用正吻。有时也用脊兽。其高度依檐柱高十分之四烧制。吻是一种龙头形装饰,张开大口咬住正脊。吻脊上方有扇形的剑把,脊后有脊兽。有时在一些等级较低的建筑屋顶上,在正脊两端也使用脊兽,这是一种虎头形装饰,以后颈抵住正脊,面形向外。
垂脊与岔脊交界处,也就是正心檩上方要安装垂兽一件,其形状和脊兽相似只是尺寸小一些。岔脊上面均匀地排列五个或七个全身的狮子、海马等,统名为走兽。
在转角结构中,仔角梁头还要安装一个套兽,形状和吻脊后的脊兽相仿。
如果建筑物比较尊贵,屋面采用琉璃瓦时,对于转角结构的建筑物其岔脊上的走兽就比狮马更为丰富,数目可多到九个,最前是仙人,仙人之后依次是:1.龙;2.凤;3.狮子;4.天马;5.海马;6.麒麟(或狻猊);7.牙鱼;8.獬(或豸);9.吼(或斗牛)。采用琉璃瓦时,有些原用瓦条或砖块临时堆砌的部位改成预制构件,如陡板砖改成通脊,下面的瓦条层改成群色条。在脊下与瓦坡各陇板瓦相交,也用预制瓦片盖覆,以增防水性能,叫做正当沟或者斜当沟。
以上所述只是清代官式做法,这里应该补充一些十三世纪以前的瓦顶资料。汉代主要建筑物正脊两端常用风(朱雀)做装饰,自晋开始使用鸱尾。李诫《营造法式》卷二解释鸱尾说:“谭宾录东海有鱼虬,尾似鸱,鼓浪即降雨遂设象于屋脊。”卷十三:“用鸱尾之制,殿屋八椽九间以上,其下有副阶者高九尺至一丈(若无副阶高八尺),五间至七间(不计椽数)高七尺至七尺五寸,三间高五尺至五尺五寸,楼阁三层檐者与殿五间同。……”前一条告诉我们瓦顶上使用鸱尾是象征性的防火标志,后一条则指出鸱尾高度是依建筑物的等级性质,如殿屋、楼阁、殿挟屋、廊屋、小亭榭等和开间情况如九间、七间、五间、三间等综合决定。
我国鸱尾实物见陕西昭陵发掘品,它尾部向脊中央卷曲,而不是像正吻尾部向外卷,也不具口吻,更不带剑把、脊兽等附件。在云冈、龙门等处石刻仿木建筑的形象上也大体一致,但《营造法式》牙脚小帐附图上和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内经厨所见已和10世纪以前形象相异。这说明在13世纪的辽宋时代,后代吻的形象部分地已加入到古代鸱尾中去了。
最新创建圈子
- 新中式圈 2020-04-08
圈主: 帖子:132
- 园林景观圈 2020-04-08
圈主:cdr 帖子:106
- 找泥工水电工 2020-04-08
圈主: 帖子:33
- 找木工安装工 2020-04-08
圈主: 帖子:33
- 装饰装修圈 2020-04-08
圈主: 帖子: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