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为什么喜欢席地而坐?

 
楼主   帖子创建时间:  2020-05-07 09:20 回复:0 关注量:744

  民以食为天,人的第一需要就是生存,吃是要被放在众多需要之先的。远古尚无家具,先民就地为炊,埋锅造饭,炊具就是这样早于家具而诞生了。做饭、餐饮,包括很多活动起初都采取的是近地的姿势,席地而坐成了那个时代的普遍行为。至于那些低矮的几案当然是符合了近地姿势的需要。农业的出现促使家的形成进一步趋于稳定,从而也引发了家具的发展,其中出现最早的也必然与饮食有关。

  “席”就是我们所说的席子,古人有很多词语可拆开来理解,但是放在今日,却混同在一起了,比如俗语中常提到的: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筵席”指明的就是两样东西,筵指的是室内铺满整个地面的底席,有点类似于咱们今天的木地板一样的,而坐在我们脚下正方的那才叫做席,席的大小一般 一米见方,脚下这块要坐的席子可不能随便摆放,必须规矩平整,正所谓,《论语·乡党》中解释的:席不正,不坐。我们的老祖宗还是很挑剔的,“席正”是一种以示庄重的重要方式。但是这里又有一个问题了?怎么样才叫正呢?我们以什么为参照物呢?参照物就在这个房间之内,必须与墙壁平行。当然了这个席子也不一定是一个,可以再加上一层,我们谓之重席。

  “坐”和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坐姿就不一样了,现在意义上的坐姿是在东汉末年胡床胡椅传入中原之后,随着一些高脚桌椅家具的应用,老百姓们开始垂腿而坐。要想了解更早时期老祖宗的坐姿,首先得从站姿说起,最先对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行走、坐立等容貌仪态方面作以系统性规范的是西汉学者贾谊,此时正是儒家开始逐步盛行的时代。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