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平民能不能读上书

 
楼主   帖子创建时间:  2020-06-04 09:53 回复:0 关注量:1771

  古代是贵族才能读书,平民老百姓不是个个都能读书。尽管可以从多种原因阐述平民老百姓读不上书的不公平性,但有一个原因却让我们不能不注意到,那就是“习惯”。古代讲“礼”“乐”,经过礼乐的熏陶才有“彬彬有礼”,而老百姓是达不到这个层次的。

  俗话说:知书才能达礼,这“书”是书经,“礼”是礼经,所以说古代教育注重的是学习从习惯中来,学习就是习惯的一部分。就像吃饭,贵族吃饭讲究的是礼仪,以礼仪确保吃饭的质量与吃饭人之间的关系。而平民吃饭不讲究这些,只求把饭吃下去,哪管吃饭的礼仪。我们说平民这样,那也是条件不允许,如果生活条件好了,那也是会讲“礼仪”的。可以说礼仪是生活质量提高后,人的一种精神需求,也是精神的归宿。现在随着老百姓生活条件好起来了,读书的愿望也变化了,很多人已把它看作是进入“上层”社会的一种条件。有钱人慢慢的要求转化为“贵族”,享受现代生活,这贵族是什么?就是礼仪化的“有钱人”。而这礼仪从何而来?那只有通过教育传承与教化。所以,贵族注重教育的习惯培养,把“习惯”要求看作是一种礼仪。比如尊师,尊敬老师那可是有礼仪要求的。尊师就是求知,不尊敬老师的人,是不能接受教育的。把尊师上升内化为一种习惯。比如认为良好的习惯产生健康的思维方式,良好的思维方式产生良好的学习能力,而不断驱使学生的求知。就好像注重蒸馒头的蒸屉的气密性与生态性,让蒸出的馒头又白又大而省时,无污染绿色健康!

  但随着平民化社会的到来,以及工业革命的蓬勃开展,越来越多的平民也被工业化的要求而驱使进步教育领域求学。但平民的动机是很简单的,通过学习获取进入工业生产领域的证书与技能,这种功利性对教育的礼仪习惯提出了新的挑战。尽管习惯礼仪也是促进学生走向知识的殿堂,但毕竟繁琐复杂,不利于功利性的内涵,于是从“技术”出发,日益抛弃教育的礼仪习惯。简单的说:平民教育就是获得教育的技术,这技术就是一种社会实用性,能获取进入生产的能力。所以,现在的很多家长就是从“技术”性上来讲教育的,只要考上重高就是好,考不上就放弃,很直截了当!所以这些家长对习惯礼仪等的要求就很随便了,除非是上面硬性要求的。

  但随着有钱人的增多,对教育的作用功能要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尽管同是考重高,但对小孩子的要求却不同了。有的家长对透支健康的教育方式有意见了,对靠磨时间获取成绩的教育模式有看法了,对没有持续性的教育理念有反对了。尽管是少数,有的是转到外面去读,但毕竟在思想领域这也是一种“革命”的萌芽了。在小孩有相对的优势考上重高的情况下,老师还是不科学的磨、挤、占时间获取成绩,意见就大了。所以有的家长就择校,择老师,以阐述自己的先进理念。

  我们的公立学校,如果不注意这个问题,不相应采取一些措施,那这些先进的“反对”理念,有一天终将冲破这条“保护线”。比如贵族式的学生与平民式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而不注重习惯培养,礼仪教育。教学中的技术性要求为“惟一性”,以致干扰现象很严重。而采取的应对只是以成绩压习惯、思想,不注重习惯转变与礼仪养成所产生的学习效益。于是一极压倒另一极,成绩不好的要么沉默,要么淘汰,或者老师让步,屈从学生的坏习惯蔓延。所以现在学校,迫于公平的压力,还是传统式的以“成绩就是质量,质量就是生命线”来统率“贵族式”的学习要求与“平民式”的学习要求。忽视德育礼仪,忽视学生的习惯培养,忽视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只要有成绩就行!只要有成绩,你家长就无话可说!现在的绩效工资制度,就是一种“警示”!但很多人看不到,初三要出成绩,就要对老师进行“积极性”调动,以前可以把学校的资金进行“奖金”倾斜,但现在学校的资金不可能转化为“奖金”,那怎么办?看来只有家长自己掏腰包来发“奖金”了!现在的家教也正是这种情况的一种“应时之策”吧!但靠金钱驱动的家教,毕竟与教育的公益性是精神相悖的,时间长了,肯定是搞乱教学教育中的种种关系而为正常教育规律所淘汰。

  国家肯定是会对教育招生、考试作出改革的,只要读书人数减少,重高比例大大增加,那平民式的读书就会慢慢减少,而贵族式的读书将会为更多的家长、学生、老师所认可与应用。


反对 1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