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中国古代人文文化发展史”

 
楼主   帖子创建时间:  2020-07-22 09:58 回复:0 关注量:499

  1 洛阳古代美术巡礼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则是摇篮中的一颗明珠。分布广泛、数量丰富的洛阳古代美术遗存,作为古代文化传承的另一种符号系统,以其特殊的方式不断的延展着中华民族视觉美术前进的足迹,印证着文明的步伐。

  举世闻名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即在洛阳市西北渑池县的仰韶村,距洛阳仅50余公里,在此发现的大量彩陶造型质朴简洁、纹饰明快绚烂,显露出未经社会磨砺的幼稚和天真,带给人一种恍若返璞归真的莫名美感。1978年在洛阳附近临汝县闫村出土了仰韶文化晚期的彩陶,陶缸腹部彩绘一幅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的鹳鸟衔鱼石斧图,占画面主体位置的是鹳鸟,它体型肥硕,通身灰白,长喙短尾,延颈直立,口衔一条大鱼,旁侧树立一件作有特殊“X”型标志的有柄石斧,这幅令人玩味又令人费解的作品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彩陶画,从中可以看出原始先民所具有的结构作品的水平和写形状物的能力。

  青铜文化是夏商周三代的重要标志。史书中所记载的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世系的王朝,洛阳偃师二里头夏都文化遗址发现和发掘的两处大型宫殿遗址再现了中国最古老帝王宫殿的面貌,在此出土的多种型制的玉器和青铜器折射出昔日奴隶制时代夏王朝的繁华,其中制作精美,造型独特的二里头“爵”,当是王考的象征,也是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青铜器物。洛阳北窑发现的西周时期青铜器铸造作坊遗址规模宏大,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以上,是我国已发掘的规模最大的一处西周铸铜作坊遗址。此期遗留下来的西周王室贵族所用的保尊、叔牝方彝、女方罍、饕餮文纹鼎、考母壶等大量青铜器,不仅有着精美的造型及纹饰,而且显示出“藏礼于器”的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西汉年间洛阳的美术活动极为活跃。据史料记载,汉明帝时诏会于洛阳南宫的云台画中兴功臣像,并于洛阳西门(雍门)外建立白马寺,寺壁绘千乘万骑群象绕塔图,此为中国佛教寺院壁画之肇始。此期洛阳地下墓室壁画也呈赫然大观。洛阳现发现的两汉有壁画的墓室已有十二座,并以数量多、年代跨度大、表现技艺丰富高超而据于我国古代三大墓葬壁画分布区之首。洛阳汉墓壁画描绘内容有傩戏、打鬼、羽化登仙、天文星象、历史故事、迎宾拜谒、宴饮歌舞、车骑出行等,深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情感、意趣及观念。其上接春秋末年楚宗庙壁画,下连魏晋南北朝初期壁画,成为沟通二者之桥梁,同时也为研究汉代的历史和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视觉形象资料。具有代表性的首推西汉卜千秋墓壁画。1976年出土的卜千秋墓,因墓中出土一枚铜印上著“卜千秋印”而得知墓主为卜千秋。其墓中满绘壁画,主室平脊上所绘“升仙图”以长卷方式描绘了男女墓主夫妇在神仙灵怪的护佑下升入天界的景象。在13块砖上依次绘有女娲、月亮、持节仙翁、双龙、神豹、枭羊、朱雀、白虎、仙女、玉兔、蟾蜍、墓主夫妇、伏羲、太阳、黄蛇等,流动的彩云萦绕其间,充满飘动活跃的气氛。该壁画气魄深沉雄大,用笔豪放、色彩鲜明,显示了汉代绘画开阔雄浑的气派——洛阳卜千秋墓壁画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两汉墓室壁画。而与此墓墓葬年代属同一时期的烧沟61号汉墓则以保存精美豪放的历史故事画著称,其壁画“鸿门宴”、“二桃杀三士”代表了此期墓室壁画艺术的最高成就。

  伴随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脚步,开启了佛教艺术在洛阳营建石窟的大门,此后历代不绝。伊水两岸,龙门石窟相继开凿了古阳洞、宾阳洞和莲花洞,其造像多是面容清癯秀劲的“秀首清像”特质,风格优雅端庄,呈现出浓郁的中国作风和气派,达到了北朝佛教雕刻艺术的巅峰。宾阳洞中著名的以孝文帝和文昭太后为中心的“帝后礼佛图”,组成了南北相对的礼佛行进队列,其构图严谨、雕刻精美,堪称中国雕刻艺术的杰作。北魏时期的世俗艺术以宁懋石室和孝子棺上的石刻线画最为精美,其表现题材多为孝子烈女故事、乘龙升仙、龙虎神兽以及不同样式的图案花草,既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是研究当时民俗的宝贵例证。画中线条细丽柔韧,经过画师的巧手,演绎出无穷的美的意蕴。

  2 洛阳古代美术巡礼

  统一稳定的大唐帝国必然造就具有鲜明时代风格的艺术。此期的洛阳在当时是举世屈指可数的大都市,其中宗教造像、皇室陵墓雕刻及世俗俑塑等诸多方面的艺术,共同写就了中国美术史上的灿烂华章。洛阳龙门石窟也迎来了其开凿史上的又一个高峰,唐高宗、武则天咸宁三年(公元672年)敕令动工的奉先寺中,高17.14米的卢舍那大佛集雄伟壮观、雍容睿智和典雅秀丽于一体,其左右两侧恭谨温顺的弟子、端庄华贵的菩萨、威武严肃的天王和刚强暴烈的力士等,以栩栩如生的形象刻划产生了震撼人心的魅力,成为古典雕塑艺术高不可及的范本;以圆熟洗练的技法,完整的气氛创造,使佛教艺术达到了高度完善的境界。位于偃师的唐代皇家陵墓的恭陵群雕与龙门奉先寺雕刻堪称双璧。恭陵为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元子李弘的陵墓,恭陵神道石刻现有保存完好的立狮、石人、天马等石像生18件,神道碑一通。石刻规模巨大,在造型上显著地表现出充沛的力量,且布局恢宏严谨,整体风格上突出体现着大唐的雄浑和刚健,在唐陵石刻群中名列前茅。此期洛阳盛行的“唐三彩”俑塑,是一种新兴起的引人瞩目的明器艺术样式,其造型形神兼备,釉彩斑斓淋漓,以自由、开放、从容的方式,创造了雍容的贵妇、娇矜的仕女、谦恭的文吏、骠悍的武士、欢快的舞者、豪放的胡人、伟岸的骆驼及昂扬的骏马等诸多令人难忘的视觉形象,表现了具有时代风范的独特的美。

  北宋时期的洛阳也留下了不少美术遗存,诉说着这座古城最后的繁荣。属于洛阳“京畿之地”的巩县,从宋太祖赵匡胤到宋哲宗赵熙七代皇帝,以及被追尊为宣祖的赵匡胤之父赵殷的陵墓都在这里,其墓葬布局形式、地面建筑和石刻造像对研究宋代艺术都有重要的价值,其最引人注目之处莫过于陵台前大量的神道石刻造像,如望柱、象和象奴、瑞禽、马、羊、去邪虎、蕃使、文武官员等等。同前朝历代的陵墓雕刻一样,这些神道石刻既象征帝王死后要驾驭万物、主宰世界的威望、尊严,又具有守卫帝王神道、以示祥瑞避邪的寓意。这是我国现存的唯一的宋代石刻群,它既继承了唐末五代遗风,也有宋代造型浑厚、朴实、严谨,注重局部和细节刻划之特色,富于现实性和时代精神。

  洛阳的数座宋代民间壁画墓葬则堪称此期中原及北方地区仿木结构砖室墓的典型代表。1983年发现于新安县石寺镇的北宋宋四郎墓,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建造奇巧,装饰精美。墓中以写实的手法表现了墓主人的日常生活, “夫妇宴饮图”、“乐舞图”、“庖厨图”、“交租图”、“花卉图”等等,流露出宋人知足常乐的人生观,反映了朴实、平易、清淡、雅致含蓄的宋人的艺术风格。

  其它位于洛阳附近的伊川县元东村的元代墓葬壁画,明清时期散见于洛阳的祠堂会馆建筑,都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美术面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洛阳古代美术文化的发展、演变、鼎盛、式微的过程背后,隐含着中国历史文化中许多深邃的内容和信息,这里有物质生活状况的证明,也有生产工艺水平的反映,有时代精神的写照,有民族性格的折射,有文化礼仪的承载,有民众趣味的体现,有帝王深层意识的表现,有雅与俗的比较,有官与民的对照……洛阳古代美术文化,因而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工艺美术

  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发展概况

  中国工艺美术的原始发生可追溯到远古先民的第一件劳动工具的创造。凝聚在原始工具里的实用内涵和精神内涵既确立了中国工艺美术的初始形态,亦确立了工艺美术作为中华民族造型艺术先导的地位。

  新石器时代的石玉、牙骨、编织、缝纫,特别是制陶工艺,已鲜明地显示了中国工艺美术重视实用和审美相统一的造物思想和设计意匠,亦鲜明地显示了工匠把握材料性能和制作工艺的能力以及对形式美法则的认识和运用。

  商、西周时期,中国工艺美术有了划时代的进步,工艺造物的实用内涵和精神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加强。精神内涵中大量渗入的社会意识和宗教意识,使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具有一种崇高的美学魅力。原始青瓷和漆器获得初步发展,而青铜器和玉器则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的工艺美术显示了中国封建社会早期经济实力和意识形态的发展。理性主义精神的崛起和高扬,使指向实用功利和现实人生的价值追求,与承继原始文化传统的充满激情和浪漫色彩的形式有机统一,由此而产生的轻利活泼、飞动奔放、雄强古拙的美学特征,在陶瓷、漆器和丝织品上得到充分的表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上的转折,造成工艺美术生产格局和价值追求的变化。生产中心逐渐由北方移向南方,工艺造物趋向内在人格和心性的显示。这一时期崇尚主体人格精神的造物倾向和空疏、清静、平淡的审美风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工艺美术的整体发展。青瓷、建筑物件和宗教工艺美术在这一时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中国工艺美术在初唐和盛唐获得全面的发展,呈现繁荣发达的景象。织锦、印染、陶瓷、金银器、漆器和木工等的技艺水平和生产规模都超越了前代。经济的发达,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人的思想意识的解放,使隋唐工艺美术表现出舒展博大的气势、精巧圆婉的装饰意匠和富丽丰满的形态特征。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比较完美的范式和境界出现在宋代,并集中地表现在陶瓷上。发达的手工业和尚文重理的文化氛围,为保持造物与主体审美理想的和谐统一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从而形成一代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学风范。宋代工艺美术充分地物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它体现和揭示的创造原则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蒙古族以其强大的军事势力统一中国后,工艺美术有着一定的发展。染织工艺的织金锦、陶瓷工艺的青花和釉里红是这一时期的突出贡献。来自尚武的游牧文化的影响,

  元代工艺美术风格趋向粗犷、豪放和刚劲。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强盛的时代。资本主义因素的萌发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和科学的产生,促使明代工艺美术跨入一个新阶段,织锦、棉纺、陶瓷、漆器、金工、家具和建筑装饰等门类都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明代工艺美术承继了宋以来的美学追求,并向程式化和完善化发展,具有端庄、简约、健实等审美特点。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各个门类在清代更加完善化,其品种之繁多、技艺之精湛、手法之丰富都远远超过前代,呈现出集各历史时期之大成的局面。导源于上层贵族审美趣味的以技艺取胜的造物观念,在清代工艺美术生产中进一步强化,以致一代艺术风格日趋矫饰雕琢、精致繁缛。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工艺美术的生产格局、产品结构、工艺思想和艺术风格都呈现着新的面貌。衰败和新生、模仿与创造、恪守与分化构成近现代中国工艺美术的基本景观。承袭清代形制的传统工艺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之下迅速衰落,而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现代工艺美术则迅速崛起,蓬勃发展,清新、简洁、明快的现代工艺美术标示着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和内涵,因此它与传统工艺美术的差异是极为明显的。现代工艺美术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工艺造物活动开辟了新的领域,并树立起新的审美风范和价值标准。

  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呈现着两条清晰的发展脉络

  以实用为主体的民间工艺美术和以观赏为主体的宫廷及文人士大夫工艺美术体系。它们作为在不同社会环境和条件下生长发展起来、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两种工艺文化形态,有着不同的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功用目的和美学特征。民间工艺美术主要是自然经济的家庭手工业,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着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要。生产与消费的统一,使民间工艺美术产品完满地体现了实用、审美一体的基本原则,具有朴质、刚健、明快的品质。宫廷及文人士大夫工艺产生于官营或私营手工业作坊之中,迎合贵族和文人阶层的需要和趣味,因而侧重于显示观念意蕴和追求观赏把玩价值,推崇精雕细刻、矫饰奇巧。

  生产的官营化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现象。早在西周就出现了隶属于王家官府的“百工”,汉王朝则在周秦官制的基础上设立了属于少将府的各种工艺美术作坊和工厂,唐宋时期的少府监显示了官营手工业制度的完备和周详,明代的御用监、清代的造办处和织造局使官营手工业制度更为系统和严格。官营手工业机构大都设在中心城市或皇宫,材料无偿占有,工匠无偿劳役,生产不计成本,产品不参加商品流通。在这种封闭的经济结构中产生了追巧夺末、争奇斗艳的宫廷工艺美术,它作为反映统治阶级精神需要的理想样式,影响和规范着封建时期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

  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崇尚“形而上”之“道”,而贬抑“形而下”之“器”。因此,以功用为目的的工艺美术一直被视为“雕虫小技”而属“抑末”之列。这种偏见显然抑制了理论方面的建设,致使中国工艺美术缺乏完备系统的理论著述。但是,中国工艺美术一直是按照自身的思想和原则发展的。其个性化的面貌无疑取决于中国工艺思想和造物原则的倾向性和独创性。很少见诸文字的中国工艺思想和造物原则强调工艺造物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用,追求心灵与物质的交融统一,主张自然性与人工性的中庸和谐,注重工艺造物活动的整体有机性,力求协调天时、地理、材质、技术诸因素间的关系。

  凝聚着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中国工艺美术,在国际性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不仅西传了精美的丝织品,也西传了东方的蚕种和织造技术。陶瓷之路更是跨越中世纪东西世界的一条纽带。瓷器的外销不仅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转化为全人类的文明财富和世界性生产产业,而且也影响了所到之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20世纪中叶后,中国工艺美术更是全面地走向世界,进一步促进了国际文化经济的交流。

  中国工艺美术有着广阔的领域,门类纷繁,样式众多,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①按工艺美术的功能价值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陈设工艺美术。实用工艺美术即含有审美意匠的生产、生活用品,如服装、器用和工具等;陈设工艺美术即集中展示材美工巧或造型装饰之审美意匠而专供观赏的工艺品,如牙雕、玉雕、景泰蓝等。

  ②按工艺美术的历史形态可分为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即具有悠久历史、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反映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的工艺造物。如四大名绣、北京雕漆、宜兴紫砂陶、广东象牙球、扬州玉器等;现代工艺美术即在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上新兴并反映现代文化精神和生产需要的工艺造物,如现代陶艺、广告设计、书籍装饰、包装装潢等。

  ③按工艺美术的生产方式可分为手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手工艺美术,即采用手工制作的工艺造物;工业设计,即运用现代材料和工业技术制造的工艺造物。

  ④按工艺美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社会层次可分为民间工艺美术、宫廷工艺美术和文人工艺美术三类。民间工艺美术是作为生产者的劳动大众为自身需要制作的工艺造物,宫廷工艺美术是按封建贵族统治者的需要制作的工艺造物,文人工艺美术则是为封建文人阶层的需要制作的工艺造物。以陈设品为主的宫廷和文人工艺美术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在进入社会主义时代以后,作为民族文化遗产即特种工艺被加 以保护和继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职业设计家和艺匠制作的工艺美术品,成为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的商品。

  ⑤按工艺美术材料和制作工艺一般可分为雕塑工艺(牙骨、木竹、玉石、泥、面等材料的雕、刻或塑)、锻冶工艺(铜器、金银器、景泰蓝等)、烧造工艺(陶瓷、玻璃料器等)、木作工艺(家具等)、髹饰工艺(漆器等)、织染工艺(丝织、刺绣、印染等)、编扎工艺(竹、藤、棕、草等材料的编织扎制)、画绘工艺(年画、烫画、铁画、内画壶等)、剪刻工艺(剪纸、皮影等)种类。现在习惯上通常将传统工艺美术分为雕塑工艺、织绣工艺、编织工艺、金属工艺、陶瓷工艺和漆器工艺6类;随现代工业生产发展起来的现代工艺美术则一般按产品对象分为室内环境设计、染织设计、服装设计、日用工业品造型设计、日用陶瓷设计、商业美术设计和书籍装饰设计等。

  美学特征

  中华民族在其发展的漫长岁月中,以勤劳和智慧为人类工艺文化历史创造了境界独到、风范高雅、魅力永恒的工艺造物样式。中国工艺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主要体现出:

  ①和谐性。中国传统艺术思想重视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与“宜”。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②象征性。中国工艺思想历来重视造物在伦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它强调物用的感官愉快与审美的情感满足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受制于强烈的伦理意识,中国传统工艺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体量、尺度、色彩或纹饰来象征性地喻示伦理道德观念。这种象征性的追求常常使宫廷或文人工艺美术沦为纯粹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展示,造成矫饰之态或物用功效的损害。相比之下,更多以生产者自身的功利意愿为象征内涵的民间工艺美术则显得刚健朴质,充满活力。

  ③灵动性。中国工艺思想主张心物的统一,要求“得心应手”,“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使主体人的生命性灵在造物上获得充分的体现。中国传统工艺造物一直在造型和装饰上保持着 S形的结构范式。这种结构范式富有生命的韵律和循环不息的运动感,使中国工艺造物在规范严整中又显变化活跃、疏朗空灵。

  ④天趣性。中国工艺思想重视工艺材料的自然品质,主张“理材”、“因材施艺”,要求“相物而赋形,范质而施采”。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造型或装饰上总是尊重材料的规定性,充分利用或显露材料的天生丽质。这种卓越的意匠使中国工艺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

  ⑤工巧性。对工艺加工技术的讲求和重视是中国工艺美术的一贯传统。丰富的造物实践使工匠注意到工巧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并有意识地在两种不同的趣味指向上追求工巧的审美理想境界:去刻意雕琢之迹的浑然天成之工巧性,和尽情微穷奇绝之雕镂画缋的工巧性。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