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 艰苦岁月

 
楼主   帖子创建时间:  2020-07-24 08:57 回复:0 关注量:613

  《艰苦岁月》潘鹤---------中国现当代美术作品鉴赏

  潘鹤是我国当代著zhi名雕塑家。在近半个世经的艺术生涯中,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雕塑作品。对于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50年代中期,他创作的雕塑《艰苦岁月》生动塑造了艰苦斗争环境中的红军战士信念坚定,开朗豁达的光辉形象。成功地通过老战士吹笛子,小战士偎依身旁倾听的造型、体现出艰苦年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三角形构图中。体积起伏波澜、手法自由,艺术形象生动自然,成为50年代的经典之作。

  潘鹤1926年出于广州,当时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被反动势力镇压下去,广州城处于腥风血雨之中。社会的变革、家庭的磨难,童年和少年并没有给潘鹤留下美好的回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大好河山的蹂躏,战乱中的中国到处民不聊生,少年的潘鹤对于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有了切身的沉痛感受,社会环境给予他丰富生动的人生教育,从1949年到1960年,潘鹤创作了《课余》《艰苦岁月》《忍无可忍——省港大罢工》《得了土地》和《潜移默化》五件雕塑作品,尤其是《艰苦岁月》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艰苦岁月》是雕塑家潘鹤对革命战争年月红军战士的真实再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了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精神。

  回顾50年代这段历史时,当然不会忽略毛泽东在1950年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及同是那一年他在同音乐工作者谈话中发表的对艺术民族形式和借鉴外国艺术的原则性意见,1958年关于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与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于美术发展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艰苦岁月》正是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作品。

  在当时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是广大群众迫切要求和热列欢迎的主题,也是最能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热情的主题,这个主题可以通过激昂的炽热的斗争场面来表现,世可以通过肃修的静谧或欢愉的——各种不同的生活气氛来表现。而潘鹤先生恰恰以两个红军战士动人的形象体现了这个最能在观者的心灵上激发共鸣的主题。

  《艰苦岁月》遵循了现实际主义的创作方法,以写实的手法塑造人物。对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坚持真实地再现生活,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现实本质和历史本质,并真实地表现艺术家主观世界的情感,《艰苦岁月》以大的起伏造成丰富动人的神态,真实再现了战争年代中的红军战士的形象,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从一个侧面也体现了雕塑家内心对战士们的情感,对未来的希望的向往。

  《艰苦岁月》又具有浪漫主义特征,它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了理想化的加工,提炼,以特定的情节理想的描写,塑造了理想化的对象,战士们形象生动,充满了对未来希望的渴望,坚定了革命战争必胜的信心,战士们面对艰苦的生活,没有被困难压倒,而是苦中作乐,充满了幻想和对美好事物的回忆,作品又极具诗意性。

  雕塑家潘鹤先生具有高超的创作技巧,《艰苦岁月》中两位红军战士的形象刻划,栩栩如生,老战士的面孔上那种由于饱经风霜和长期战斗生活,由于常常深思而显得特别深刻的绉纹,一双只有长年繁重的劳动才足以磨练成的那样粗大的手,穿着一身破旧的军装,虽然精瘦却显得十分有力的筋骨,显示出老革命者的不平凡的生活,表现出一个老红军的性格美,少年那种信赖而亲密地倚在老战士的身边,仰首瞩望着远方的姿态,入神地倾听着,像是已进入一种美好的遐思的表情,都明确地刻划出一个年轻的革命战士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从形式结构上看,雕塑家通过一老一少年龄的对比,沉着老练和天真幼稚,性格上的对比,一个吹笛情真意切、一个聆听凝思遐想,形成动态和情绪的对比,老少两人坐的位置,一高一低,在构图形式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连笛了和步枪的摆放都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艺术家用富于流动感,质朴带有涩味的手法,塑造出艰苦环境中真切生动,富有性格特征的红军战士的光辉形象。《艰苦岁月》这件具有生活抒情诗般风格的艺术作品,对于学习前靠的品质,陶冶了人们积极向上的高尚的情操。

  潘鹤的艺术风格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真实体现,他的艺术生命紧紧地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的作品之所以有极强的感人的力量,正是因为他对时代,对生活的深刻而强烈的感受,潘鹤先生说:“好的艺术一定是面向人民的——对此我一向深信不疑”面向人民、面向社会,面向时代,这是潘鹤的艺术具有巨大而且永久的生命力原因之所在。

  中国社会改革开放时期,他创作了在改革大潮中,人民群众意气风发,不畏困难,埋头苦干勇于拔穷根的《开荒牛》。从70年代未到80年代初,他的雕塑创作有了一个大的转折,从室内走向了室外,并为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大声疾呼。

  今天《艰苦岁月》已被国内外著名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国内外上百种刊物、刊发了作品的图片和评论,《艰苦岁月》已被制成高大的铜像,安放在深圳特区和海南省广场,激励新一代中国创业者献身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大业。同时又以《艰苦岁月》做为题材、制作了诗歌短剧和舞蹈作品,广为传播。并且还被编入了中学、小学生的课本,成为弘扬革命精神,培育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典范之作。

  --------------------------------------------------------------------

  《艰苦岁月》创作于1956年。该年,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为了庆祝建军三十周年筹备美展,向全国个别美术家征集作品。下达给我的创作任务是用油画表现第四野战军解放海南岛的辉煌战果。而我在深入生活搜集素材中,却为海南游击队当战争处于失败和革命处于低潮的历史阶段所感动。尤其为孤军在孤岛奋战二十多年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所震撼。我立即走访了曾任海南岛游击队司令员的冯白驹,那时他正担任广东省副省长及广州军区副司令。

  根据最感动我的情节我立即创作了一幅油画素描稿,并当天为冯白驹写生了一幅速写像,表现衣不蔽体战士倦睡在一夜暴风雨的树林间。冯白驹醒来凝望着织网的蜘蛛。这幅素描稿送京审稿时,被否定了。原因是不应表现革命的低潮,不应表现失败的环节,更不应表现个别现象及个别人物。当时在政治上正酝酿着一场反地方主义的群众运动。在文艺领域里正紧跟苏联批判中间人物论、人性论,在艺术方面正在排斥印象派及形式主义。而我送审的草图刚好在这许多条条框框限制之中。难怪一出场就被枪毙。再没机会作第二次送审。我当时年少气盛执迷不悟不服输,急急忙忙又选了最感动我的同一表现失败的场面。不过是改为穷风流饿快活的形象,并安上一个《艰苦岁月》的题目,改成雕塑送展。赶上预展开幕,后来见报章发表了才知道入选,并且得了奖,寄来800元奖金。当时全国先后有200家报刊发表了这件作品,包括苏联报刊。这回弄得我莫名其妙,不明白为什么会如此受欢迎。事前还以为作品会退回来。并且准备接受批判。因为送展不久,反地方主义的政治运动正排山倒海而来。我所采访的副省长冯白驹已被停职。全省各路过去游击队员受到冲击抬不起头来。文艺战线上揭发以小说反党的阴谋,批判以人性论、人道主义取代阶级性,批判以描写低潮来取代歌颂。在雕塑领域里也紧跟苏联批判罗丹的印象派手法,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以苏联学院派古典写实造型一统天下。

  所以能够入选不受排斥已是意外事。其实当时我没考虑那么多政治风向和艺术时尚的得失,只凭老一套艺术良心实话实说表达自己的感受而已。正在迷惑间偶然在《解放军画报》看到一幅描写邓小平、陈毅、彭德怀、林彪等一班统帅正兴致勃勃围着《艰苦岁月》追谈往事的画面,我才恍然大悟。可能是统帅们以为是表现长征时期的艰苦岁月,从而引起他们对往事的追忆及共鸣。

  到1960年军事博物馆成立开放,它被陈列在红军长征的展段里,我曾跟博物馆的负责人谈过希望放回海南游击队的陈列展段,但未被接纳。世事难料,到1965年广东美术界文艺整风时却被端出来视为修正主义路线的典型,被质问为什么不正面表现革命胜利的大场面,偏要表现革命失败的小角落。到了1967年文化大革命更把它打下十八层地狱。从军博堂皇的陈列厅撤走,事后当我从牛栏释放出来赴京探望它时,它已沦落为一个被遗弃的孤儿掉在一间堆满垃圾的陈列室里。另一方面我在广州美术学院又受到师生大字报的围攻,揭发我故意套用自己十六岁时一件表现批判旧社会的作品以同一的构图及动态来含沙射影攻击革命队伍。总之又被打下去了。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件作品又被拿出来。曾有外国博物馆想收购这件作品,我很奇怪,问他们为什么会欣赏这些既革命又艰苦的形象,他们说,因为每人都有其艰苦及革命的一面,不管什么政治家、实业家都会有低潮的时候,重要的是失败不消沉,对未来有自信,因此谁都能接受。世界各地博物馆藏品,什么流派基本齐全,甚至中国各朝代的珍品都有,就是缺少当代中国革命时期的革命现实主义的藏品。

  时至今日实话实说,从艺以来经验告诉我,"真"是真善美之首,没有"真","善"就会变得假,"美"也会变得假,如果追求政治风向,追求艺术时尚而失去艺术家的真诚追求,在艺术上的感染力就会事过境迁,我深深体会艺术上的急功近利不是长久之计。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