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礼仪知识

 
楼主   帖子创建时间:  2019-03-01 13:12 回复:0 关注量:409

一、口头称谓语
  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例如: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微”的说法来称呼。例如自称“臣、仆、在下、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
  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称别人的亲属去世为“作故人、谢宾客、仙游”等。
  同样地,说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时,也一律采用谦虚的说法。例如:
  称自己的孩子为“犬子”。
  称自己的朋友为“敝友”。
  称自己的意见为“愚见、愚计”。
  向别人询问叫“拜问”。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