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源头活水。山东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资源与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遗产,应当继续发挥优势,用好盘活文化资源,助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以文化资源凝筑文明丰碑
伟大的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的精神创造和思想贡献,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文化深沉和坚韧的基础。孔子的思想学说博大精深,影响了数千年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品格。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兴建修缮文庙、纪念祭祀孔子与历代圣哲和先贤先儒,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创造与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激励着中华儿女遵道而行、循理而动,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弘扬者与坚定践行者。
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气质风貌,今日的中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明长期发展、内生演化的成果。孔子故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担负着弘扬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价值的特殊使命。将这里众多文化遗迹整合、提升,打造成为具有纪念、教育、展示、交流的独特文化空间,展示中华文化源流及丰富内涵,凝筑起中华文明的伟大丰碑,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价值。这不仅可以向世界更生动地诠释中华文明的宽广厚重,也可以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人民的崇高精神追求与丰富思想世界。
以家教文化滋润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家国一体、家国相通的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意味着个人在家庭中所熏陶形成的价值认知、行为习惯,必然会在工作岗位上、社会活动中体现出来,从而渐渐扩展开来,形成社会的风尚。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丰厚的家训、家教文化资源,我们应当将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并不断发展新时代家风。例如,可以依托孟母教子的故事,设立中华母亲节,引领家庭教育的方向。我国有悠久绵长的母教传统,母教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母亲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孟母教子故事为代表,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伟大母亲,教子有方,家喻户晓,感人至深、发人深省。大力弘扬母教文化,不仅十分有利于维系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和民族素质的提高。
以君子文化造就君子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弘道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传统文化追求人心和顺、社会和谐,希望把人培养成为有爱心、有情怀、有担当、求上进的君子,因而要求人们讲信修睦、自觉修身、克己推己、换位思考。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向上、向善的积极力量,就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规则与理念。
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伦理的基本要素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而君子人格的培养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涵。中国古代强调学以成人,鼓励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格局与精神境界。在孔子心中,人可以分为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王阳明认为人生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人应努力地朝向圣贤努力,而不是自甘沉沦、甘于平庸。
为君子、成圣贤,首先必须找准方向。在古代中国文化语境中,很多观念和思想体现的是家庭教育与社会价值的一致性。“大孝尊亲,其次弗辱”,意即人最大的孝是“使亲尊”,意味着父母教子要追求社会价值的认同;人之为人,如果不辱没父母的名声,就要使自己成为“有教养”的人,同样意味着家庭美德与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高度统一。在新时代,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以明德引领风尚,就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从几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树立高远笃定的人生追求,拥有坦荡仁和的博大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