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考工记》记载,夏有世室,商有重屋,周有明堂,其基本形式都是在土台上建屋,其平面呈井字形,相邻九间,隔五间。但这一时期的明堂遗址至今未发现。然而,作为一种祭祀建筑,它应该源于原始的氏族社会。
礼制虽然兴起于两周以前,但真正意义上的礼制建筑,出现在汉代。汉代礼制建筑最早位于长安,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可以在西安市西郊找到三处汉代礼制建筑遗址,它们是:明堂辟雍、社稷和王莽九庙。我们今天就来集中讲一讲《论语》的辟雍。
明堂辟雍是汉代皇帝“明正教”的地方,即朝代为了教化臣民而修建的礼堂。按规范来说,明堂辟雍是所有礼制建筑中最高的,其使用权利只属于皇帝一人。
从现存的遗址中可以看出,在辟雍的明堂下面,有一个高60米的夯土结构,夯土台上还建有一个“亚”形的台榭,其边长约40米。明堂辟雍四周还有一圈方墙,周长约一千米。墙外有一条环形的水渠,渠的边长约三百六十米。尽管明堂辟雍的围墙、护台渠规模较大,但主楼明堂辟雍只有289平方米。
在明堂辟雍的最高处,有一个叫做“太室”的方屋,汉代皇帝就是在这个太室里完成宣教的。中轴线上的太室下面,有四个小室,分别为南面的明堂、东面的青阳、西面的玄堂和北面的玄堂。由于史书上有“明堂外水曰辟雍”的记载,故后世称之为“明堂辟雍”。
东汉时,由于楼阁式的水榭建筑逐渐兴起,因此明堂辟雍逐渐被取代。后代明堂,多为楼阁式结构。一般而言,拥有大量人力物力建造明堂的朝代往往是大统一朝代。举例来说,东晋乃至隋朝的小朝代,都没有建造明堂的能力。因为明堂在继承上存在着断层,因此以后的明堂不再具有汉明堂的形态。
唐为大一统朝代,国家也有充足的人力物力来主持明堂的修建。不过,由于汉唐之间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断层,因此唐人已经不能确定明堂的具体形态。大典上的官员们对如何建明堂众说纷纭,皇帝也不敢多说,以致唐明堂的建设被搁置。虽然唐代的明堂还没有成型,但当时的礼官们还是提出了一套建筑方案。
据史书记载,唐明堂的设计图样相当考究,汇集了道、儒、阴阳、堪舆等多种思想,象征意义极为广泛。武则天在武则天篡唐之后,急需确立武周王朝的合法地位,于是对明堂地形制进行了大胆改革。虽然,武周朝的文武大臣对该不该建明堂仍有争议,但在武则天的主张下,明堂工程仍然在洛阳展开。
然而,武则天所建的明堂与汉代明堂有很大的不同,明堂内室、堂数量明显违反汉代形制。该明堂只沿用了汉明堂上圆下面的基本结构,以表示“天圆地圆”。下一层设有四个表室以代表四时,中间的十二个表室代表十二小时,上层的二十四个表室则表示二十四节气。
武周明堂仍然沿用汉明堂辟雍的设计,用铁制的水渠环绕明堂。虽然武周朝的工匠们已经尽力模仿汉明堂的形制,但是建好的明堂却已经面目全非。据说每一个王朝的皇帝都试图重建汉明堂,但并非每一个朝代都有人力和物力去建造。
明堂是汉代最经典的礼制建筑,也是汉代礼教传承的重要内容。建造这样一座礼制建筑,必须考虑到其意义是否与公众的认知相一致,否则,这样一座建筑不但没有威慑作用,反而引起了对统治阶层的非议和争论。对弱小的王朝和统治者来说,彻底恢复汉朝的明堂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第二,明堂对统治者来说意义不大,除非是像武则天这样以周代唐为代表的“非法”政权,急需这种礼制建筑来鼓吹王朝的合法性,否则对一个安定的王朝来说,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造明堂是得不偿失的。归根结底,在具体应用上,皇帝每年只到明堂来讲道一次。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朝代来说,建造明堂更没有必要,明堂对朝代的发展意义不大。
在李唐复辟后,唐王室曾经想要拆毁武周明堂。但拆掉明堂所花费的费用是一个天文数字,所以再考虑一下,朝廷只拆掉了明堂的顶楼,把武周明堂重新装修了一下。房顶改为八角形,比原来的建筑矮95尺,原来房顶的九龙捧盖改为八龙捧火珠。它还使汉明堂、唐明堂和后世因争议性而建的那些明堂加起来只有区区五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