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木建筑,国人甚引以为自豪,几乎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名词了,总以为此为中国人专美。我们习惯于把近邻如日韩及东南亚一些地方的木建筑划归中国古典建筑的影响范围内,而对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木建筑总觉得不值一提。
其实,木建筑在中国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全军覆没。也许是中国古代木建筑确实曾经发展到几近完美圆熟的程度,使得数百年来中国木建筑在美学和技术上几乎不再有突破,而只剩传承。到了当代中国,即便是大学里的建筑、结构专业教育,木建筑几乎是被忽略的。我们国家的建筑法规中,与木建筑相关的各项法规缺失。如今非常有限的木建筑实践中,基本上是以古建设计施工为基础的中式仿古建筑,能够得其形已属不易,至于神,已经不能要求。除此而外,懂得木建筑设计施工的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可以说寥寥无几。与此同时,木建筑的保护状况和结果大家心知肚明。
许多人将木结构建筑难以维护归结于木材的材料本性,以为由于火灾、雷击、日晒、水浸、虫蛀等自然因素,使得木建筑不如西方砖石建筑能够长久屹立。其实木建筑的维护与传承是有多种途径的,除了古建保护技术和材料的不断发展,策略和思路的开拓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以我们的近邻日本来说,日本的伊势神宫实行“造替”制度。宫殿旁边有一块完全相同的基地,每隔二十年,宫殿按原样在旁边的基地复建。据记载,迄今神宫已经历一百二十多次替造。我们今天看到的伊势神宫和两千多年前完全一样。这样,在上一辈匠人还健在时,下一次重建已经开始,建造技艺可以以非常直接的方式代代相传。据说一些神宫的重建由某些家族世代传承,建造的过程也是与先人交流、敬仰纪念先人的过程。技艺原是可以以如此动人的方式流传的。
谈到当代木建筑,水准最高在挪威。对挪威木建筑的印象起源于2010上海世博会,挪威馆是最令我感动的一个国家馆。挪威馆外型犹如十几棵巨树,巨大的曲木梁柱擎举相连,支撑着上面轻盈的白色膜结构,如同延绵的挪威森林中的一抹轻雾。室内照明透过木梁柱上的镂空木雕图案在屋顶、墙面、地面上缓缓流动,木梁上平面雕刻的挪威传统狩猎、驯鹿、滑雪的场景如剪影一般,耳边是神秘园乐队演奏的Poweredbynature,那一刻,内心感动于自然所赋予我们的一切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空灵的余音令我久久不肯离去。
在挪威一路上视野里总是匆匆闪过不同时期的木建筑。奥斯陆HolmenkollenParkHotelRica酒店位于滑雪跳台旁。这栋几经加建的酒店前身是一个建于十九世纪的疗养院,是古老的木建筑。酒店随Holmenkollen滑雪节而兴旺,百多年间数次扩建加建,却从未拆除过之前的建筑。如今这座酒店已经是集住宿、会议、休闲、娱乐等于一身的度假酒店,数次加建仍维持了从前的尺度,几部分室内外并没有刻意与最早的木建筑完全一致,然而格调却协调。Rica的位置得天独厚,位于Holmenkollen山顶上,酒店前一块平坦的空场,是俯瞰奥斯陆的绝佳位置。
构部分并不追求完全一致,仅在高度、体量、色彩上保持协调。衔接部分刻意断开,以区分不同时代的营造,加建部分反映了所处时代的设计、技术、材料发展水平。酒店虽然几经加建,但大体仍可分为两类:代表古典建筑的木结构和代表现代建筑的混合、框架结构,虽然后者因加建年代不同所使用结构材料不同,仍可算作一大类。室内设计也因循了这两大类的轨迹。
酒店大堂、餐厅酒吧等大部分公共设施都在新加建的部分中。部分空间的材质和色彩选择从最早的木建筑中寻找灵感。
Rica木结构这部分被称为“挪威龙式”建筑风格NorwayDragon-StyleArchitecture,是流行于十九世纪挪威的一种木建筑风格,受瑞士山区木屋的风格影响。从这点看,与中国古建屋脊尽端的鸱尾还真是很类似。而且龙是中国的图腾,或许真的是受中国古建影响。
Holmenkollen这一区,除了跳雪台和度假酒店外,住宅也十分有特点。由于地势高,景色优美,这一区许多高档住宅,掩映在盘山公路两侧的树林中。傍晚去散步,沿盘山公路向下,身边不时有自行车骑士飞驰而下。嫌之字型公路太绕,就取私家住宅围墙间的小路为捷径。呼吸在空气清新的山路上,天色渐暗,从墙内延伸出来的枝枝蔓蔓几乎覆盖了窄窄的小路,幽暗中却不让人害怕。
挪威很多著名的古老木建筑,外表看上去毫不起眼。这些住宅看上去也是同样,一点不奢华,没有大家想象中的豪宅的影子,而森森绿意,视野景致确是难得。
一般很难接受住宅在轨道交通旁边,认为噪声、人流会对住宅有很大影响。在站台上站了一会儿,观察一趟车进站。车辆进出站时有轻微呼啸声,停留时间很短,人流量不大,比较安静。基本上住宅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