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入关以后,在北京以东125公里的河北遵化,修建了一处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园——清东陵。几百年来,清王朝在这里共建有5座皇帝陵、4座皇后陵、5座妃园寝,葬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等5位皇帝以及他们的后妃共计157人。在这100多位大清的帝、后、妃中,其中有一位特殊的女人,她的陵墓异常奢华尊贵......她究竟是谁?陵墓又为何会在整座清东陵风水围墙之外呢?
历经数百年风云的这座皇陵,在残垣断壁中间露出的黄色琉璃瓦顶,双重围墙,巍峨的方城、明楼仍能让人们感受到它昔日的尊严。从老照片上,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名为“隆恩殿”的重檐庑殿顶建筑,而这一切所昭示的都是墓主人无比尊贵的身份。推开尘封已久的宫门,登上明楼,在墓碑上,我们惊奇的发现,蒙、满、汉三种文字记载着“孝庄文皇后之陵”。原来这个皇陵的墓主人,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孝庄太后,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顺治皇帝的生母,康熙大帝的祖母。我们都知道皇太极的陵寝是在辽宁沈阳的昭陵,那么孝庄死后,为什么没有与丈夫皇太极合葬,却葬在了清东陵的大门之外,围墙之外呢?
No.1“托梦定陵址”的传说
孝庄文皇后死后,她的孙子康熙皇帝遵照祖制,想把她葬入昭陵,与皇太极合葬。传说当年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地从北京出发,途经东陵地界时,梓宫(对皇帝、皇后棺椁的敬称)突然变得沉重起来,把128名身强体壮的抬棺杠夫压得个个龇牙裂嘴,眼冒金星,简直是寸步难行,没办法,只好就地停放。休息两个时辰后,没想到,那梓宫就好像长在了地上一样,任凭怎么抬,也是纹丝不动。这下可急坏了送葬的大臣,立刻派人骑快马去上报朝廷。康熙皇帝得知此事与众臣商量无果,便闷闷不乐地走到乾清宫,躺在御榻上翻来覆去地想这件怪事,不知不觉竟睡着了。在朦胧中,忽然一位仙人从空中飘然落下,康熙皇帝睁眼一看,原来是他的祖母,祖母靠近说:“我是专门为我的身后之事来的。我决定不与太宗皇帝合葬了,因为我舍不得你和你的父亲,不忍心离你们太远。现在我的梓宫停放的地方就是一块上吉佳壤,就在那把我安葬吧。”说完,便冉冉上升,康熙皇帝上前想拉住她,结果扑了一空,猛然惊醒,才知道原来是一场梦。
No.2“太后下嫁”的传说
在民间和野史里,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又盛传不衰的就是“太后下嫁”的故事。说的是孝庄在丈夫皇太极死后,耐不住深宫寂寞,下嫁给她的小叔子多尔衮,皇家出了这样的事,实在有辱大清皇室的尊严,认为她自绝于皇太极,死后没有脸面回到东北,和丈夫皇太极合葬,为了惩罚她,后代子孙把她葬在风水墙外,罚她在大红门外看守陵门。
还有一种传说,也跟太后下嫁有关,说的是孝庄为了保住儿子的江山,处于政治目的,为了笼络住位高权重的多尔衮,纡尊下嫁。后代儿孙虽然尊重孝庄,但是孝庄太后自己认为曾经下嫁多尔衮,在日益受到汉族传统礼教影响下,无论是孝庄本人,还是孙子康熙都难免有愧于心,孝庄心有苦衷,难以言明,所以才留下遗嘱,死后改葬在东陵。
解密昭西陵陵址之谜
选自《昌瑞山万年统志》
解密陵址之谜,在《清实录》、《大清会典》、《清朝文献通考》,以及由东陵守陵大臣撰写的记载清东陵历史沿革的《昌瑞山万年统志》等档案中我们最终找到答案。发现之所以把孝庄葬在清东陵,是因为她有遗嘱在先。康熙二十六年,孝庄一病不起,临终时叮嘱孙子康熙皇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意思是说,你爷爷皇太极已经奉安昭陵多年了,不能因为我再惊动死者的安宁,这叫卑不动尊。况且,北京到沈阳千里迢迢,一路上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于心不忍。我对你们父子非常依恋,就让我和你们爷俩葬一块吧!
康熙八岁丧父,十岁丧母,是祖母孝庄精心培养,才长大成人,建功立业的,所以对孝庄言听计从,非常孝顺。在孝庄病重的时候,康熙皇帝整整三十五天“目不交睫,衣不解带”,精心照顾。还一度亲自步行到天坛祷告,请求上天保佑祖母多活几年。孝庄死后,康熙哭得死去活来,隆重治丧。面对孝庄的遗嘱,康熙不愿违背,即使于理不合,也在所不惜。但是即便是葬在清东陵,陵址也给康熙皇帝出了一道难题,因为孝庄的儿子顺治皇帝,先葬于清东陵最尊贵的中轴线上,以中为尊,孝庄在红墙内葬在哪里都不符合辈分。
最终,康熙亲自选定孝陵大红门外东侧一块向阳平坦之地,把慈宁宫东边一座五间的寝宫原封不动地拆到了清东陵,做为祖母的“暂安奉殿”,先将祖母的梓宫停放在那里,然后再慢慢想良策。孝庄的棺椁就在暂安奉殿停放,这一停就是37年。直到雍正继位,孝庄的陵寝问题才妥善解决了。雍正对满朝文武说,自从孝庄太皇太后奉安以来,大清朝日益强盛,皇室也子孙兴旺,想是她的在天之灵极为安妥,说明暂安奉殿这个地方就是一块风水宝地,应该改建成正式的陵寝。雍正三年,昭西陵建成,孝庄得以入土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