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翠——中国古代传统工艺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1-12 09:08:34  来源:《故宫博物院院刊》  作者:杨尚禹
核心提示:点翠是在金、银、铜、纸或鎏金金属质底板表面装饰翠羽的一种传统工艺。选择翠羽为饰,在于羽毛特殊构造所产生的鲜亮色彩,以及不同光线下颜色的变化。正如《新唐书》中记安乐公主(685-710)的“百鸟毛”裙,“正看为一色,旁看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用作点翠的羽毛通常取自翠鸟脊背部位,称软翠或绒翠。

  点翠是在金、银、铜、纸或鎏金金属质底板表面装饰翠羽的一种传统工艺。选择翠羽为饰,在于羽毛特殊构造所产生的鲜亮色彩,以及不同光线下颜色的变化。正如《新唐书》中记安乐公主(685-710)的“百鸟毛”裙,“正看为一色,旁看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用作点翠的羽毛通常取自翠鸟脊背部位,称软翠或绒翠。较之翅膀部位的硬翠,不仅细软,色泽亦更胜一筹。


  一、点翠的历史


  (一)点翠溯源


  “点翠”一词最早见于明代文献。《天水冰山录》罗列了不少点翠首饰,如“金厢玉点翠珠宝首饰一副”等。冯梦龙编苏州民谣《山歌》亦有记参加赛会的烧香娘娘精心打扮自己,向“李三阿妈借子点翠个螳螂”。除了明代文献,在清代《红楼梦》等小说中,“点翠”事物亦屡见不鲜。“点翠”一词虽然出现较晚,所见作品亦以明清为多,但并不意味着这种工艺晚至明代才出现。


  以翠羽为饰由来已久。《韩非子·外储说》载,楚人为其宝珠专制木匣盛装,木匣表面即是“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汉书》记成帝宠妃所居之昭阳舍,内壁以明珠、翠羽为饰;《晋书》、《南齐书》谓太子远游冠以翠羽为冠;唐、宋诗文中“手持凤尾扇,头戴翠羽笄”、“只有余香留得住,满地花钿翠羽”等,均表明至晚自战国开始,以翠羽为饰颇为流行。



  及至宋代,此风益盛。史载北宋初魏国大长公主(?-1008)着“贴绣铺翠襦”入宫,太祖责之曰:“主家服此,宫闱戚里相效,翠羽价高,小民逐利伤生,实汝之由。”大观元年(1107),徽宗接受郭天信的意见并罢中外翠羽装饰,但成效甚微。绍兴年间,无论皇室宫闺,抑或士庶之家,妇人服饰、首饰均以翠羽、黄金为尚。都城临安商业繁荣,百业兴旺,有碾玉作、铺翠作等各色作坊。“京城内外有专以打造金箔及铺翠、销金为业者不下数百家,列之市肆,藏之箧盝。通贩往来者往往至数千人”。京城翠羽因此价高,小民逐利,残杀物命,辗转贩易,相沿成习。高宗认为此风不惟奢靡,亦有关风化。为“示崇尚朴索、弓履俭约”,于绍兴五年(1335)、七年颁布“铺翠”、“销金”之禁令。绍兴二十七年(1157),再次下旨将交趾所贡翠羽五百,“焚之通衢,立法以禁”。并严禁广州、福建采捕翠鸟。现有的销金、翠羽服饰限三日内销毁。明知故犯或知情不报者受罚,举报则受赏。重申“自今后,宫中首饰衣服,并不许铺翠、销金”。为此,皇室首先垂范,同年七月丙戌御药院言:“永佑、昭慈等攒宫,帝后生辰酌献所用铺翠金花,乞以药玉叶、漆金纸代充。”高宗后,孝宗、宁宗亦屡申此令。乾道五年(1169)临安府官员还上奏“结断铺翠销金”。铺翠在宋代的屡禁不止,正说明其在当时的盛行。


  宋朝的铺翠之风亦为北方的金朝及其后的元朝所沿袭。据《金史》,皇后花株冠“用铺翠、滴粉、镂金,装珍珠结造”。元《新编事文类聚启札青钱》有“金银匠、珠翠匠”、“某人结珠铺翠妙夺造化”等语,可见宋、金、元时珍珠、翠羽在首饰上使用普遍,铺翠、结珠业已成为金银首饰制作中的一道专门工序。


  或是因为翠羽难以保存,目前尚不见传世或出土宋代铺翠实物留存。但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仁宗、徽宗、钦宗皇后像所绘凤冠,以青、绿两色为基调,饰以结珠〔图一〕;元代皇后像姑姑冠上的装饰,也见青色基调饰物上缀以珍珠,或即文献中的“铺翠”。


〔图一〕宋仁宗皇后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采自《千禧年宋代文物大展》


  考古中明确提及有鸟羽装饰的实物是苏州元张士诚之母曹氏墓出土的一件金梁冠,报告谓“黄薄绢外缀贴孔雀翠毛”。若表述无误,则元代用于装饰首饰、服饰的,不一定都是翠鸟。但此金梁冠上的孔雀羽,似与后世的点翠并非同一种工艺。尽管如此,亦可说明明、清的点翠源于宋、元的铺翠,更可追溯自更远久的饰翠传统。


  (二)明、清点翠


  虽然明代舆服制度中并未明言凤(翟)冠有点翠之饰,但明中晚期皇后、藩王妃、士大夫夫人墓葬出土的点翠凤(翟)冠却不乏其例。最著名的是定陵孝端、孝靖两位皇后棺中出土的四件点翠凤冠〔图二〕。其他如江西南城出土的益宣王朱翊鈏继妃孙氏(1543-1582)翟冠,其上的祥云以翠羽粘贴在裱绫硬纸上作饰;南昌西山出土的宁靖王妃吴氏(?-1504)翟冠冠顶数只银翚,鸟体、鸟翅用硬纸剪成,其上点翠。士绅阶层夫人的用翠情况,可以嘉靖年间浙江安吉吴麟(1485-1553)夫妇墓出土的一组六件的点翠镶嵌银鎏金花簪为例。


〔图二〕定陵出土明万历皇后凤冠

采自《北京文物精粹大系·金银器卷》


  《天水冰山录》录有银点翠杏叶壶二十把、点翠满池娇银山一座。可见在明代,点翠亦施于器皿及日常陈设。存世的清代点翠实物仍以凤冠、首饰居多。此外,尚见点翠挂屏、屏风、金质器皿(如故宫博物院所藏乾隆金瓯永固杯)、扇具等。


  清代,除宫中造办处外,北京、上海都有作坊承接点翠。晚清杞庐主人《时务通考》载,“广州翠羽,北京、上海点翠金、银、铜、纸胎首饰等物”。似乎暗示广州并不生产点翠制品,而仅供应翠羽。清早期屈大均《广东新语》载:“粤产翠羽而人不珍,妇女不以为首饰。故语曰:南海之羽出疆始珍。羽,翠羽也,其大者毛充贡”,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或者至少清早期情况若此。然而,美国麻省皮博迪·艾塞克斯博物馆(Peabody&Essex)收藏的一幅清代广东通草画中绘有一间首饰铺,铺内货架上除陈设冠、首饰外,也倒挂着两只翠鸟。近门口柜台上立一长方木牌,上墨书“本店自办软翠花发客”。门口一人手提翠鸟一羽来售。铺内一男子倚曲尺柜台而立,左手执簪首形物,右手拈一长细管状物指向前方台面上的长方匣内。其右前方台面放置一小炉,炉上置敞口小执壶一〔图三〕。通观整幅画作,实则浓缩了供、产、销整个流程。


〔图三〕19世纪广东通草画中的首饰店美国PeabodyandEssex博物馆藏

采自KingfisherBlue:TreasureofanAncientChineseArt


  无独有偶,该馆还收藏清末关联昌(庭瓜,1809-?)绘制的一套百工技艺线描稿,其中有一幅标题“点翠花”,描绘的正是点翠的具体制作场景:一女子坐于长条案前,右手执长细条状物,指向案上的花形物。其右侧有小炉一,上置一小圆盆。女子前方案上立一小罩(推测用于挡风,拢住易飞飘的翠羽),其左为小盅及小剪刀各一〔图四〕。两图中小炉上的容器,应是用来盛装动物胶,炉内文火可保持温度使之不致凝固。而细长条形物,应是用来粘取翠羽。两图不约而同地定格在点翠工艺中最独特的“点”这一动作上:前者利用细长条形工具将翠羽“点”起,后者则将“点”起的翠羽“点”到托底表面。当代传统点翠艺人依然沿用类似的方法,以毛笔或竹签头粘取经剪裁的翠羽,然后放在已涂满骨胶或鹿胶的饰物上。由此可见,至少晚清时期的广州,不仅有翠羽出产,亦制作点翠制品出售。此外,隆庆年间刊刻的《临江府志》载当地有银匠、铺翠匠。临江府约当今日江西的清江、新干、新余等地。


〔图四〕关联昌百工图之一19世纪PeabodyEssex博物馆藏品

采自《十九世纪中国市井风情》


  鉴于翠羽价格昂贵,为满足民间的需求,晚清、民国时期,无论南北,常以烧蓝替代点翠。


  二、翠鸟及产地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谓:“翡,赤羽雀也,出郁林(今广西地区);翠,青羽雀也,出郁林。”清代文献又将翠鸟分水翠和山翠。


  翠鸟主要出产于四川、两广及东南亚地区。如《新唐书》所载陆州玉山郡土贡银、翠羽;《华阳国志》载(“益州西部)金银、琥珀、犀象、翠羽所出”;《建宁府志》称,(嘉靖十一年)岁办上供“翠毛一百一十个”;《广东新语》载“粤产翠羽”等,可以为证。历代文献亦不乏安南(今越南)、真蜡(今柬埔寨)、暹罗(今泰国)、交趾(今越南北部)、占城(今越南境内)、榜葛剌(今孟加拉国)等地出产或向中原王朝入贡翠羽的记载。


  捕捉到翠鸟后方能获取翠羽,唐诗对罗翠不乏记载。例如韩偓(844-923)《翠碧鸟》“天长水远网罗稀,保得重重翠碧衣”;马戴(?-869)《送从叔赴南海幕》“炎州罗翠鸟,瘴岭控蛮军”。当时多活体取翠,以镊拔取脊背之羽,然后“纵之去”。唐、宋时期,翠羽的计量单位为合,通常两只翠鸟脊背上的毛为一合。《通典》记天宝年间安南都护府年供翠羽两百合,岭南道玉山郡(今广西境内)供三百合,即相当于集四百、六百只翠鸟之羽。南宋商贾所撰《百宝总珍集》记载当时翠羽价格每合可卖到三千。十合为一串,六合佳者配搭四合质逊者一并销售。


  三、点翠冠饰的检测及结果


  关于点翠的工艺流程,已有学者作过调查,此不赘述。需特别提及的是,将细软的翠羽在器物表面铺排、调整,使之齐整美观,却要花费一番工夫。此外,就是对涂胶量的把握,少了影响粘黏效果,多了则会露胶有碍观瞻。另有所谓刮青工序,即在点粘之前,先用玛瑙刀刮拭翠羽表面,使其颜色更加鲜亮。当今,玛瑙刀不仅用于点翠,也用于黄金首饰表面加工。


  西北工业大学杨军昌教授(原任职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领导的团队,对咸阳旬邑县清代名门“三水唐家”的银鎏金点翠冠〔图五〕进行了检测。检测利用三维视频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显微红外光谱、生物学分析等方法手段,对点翠所用羽毛种类、胶粘剂及制作程序进行了深入研究。


〔图五〕清“三水唐家”银鎏金点翠凤冠

三水唐家民俗博物馆藏品


  从三维视频显微镜可观察到,翠羽是经过剪裁后粘黏于累丝边框内的。所饰翠羽分蓝色和深蓝色两种,蓝色翠羽排列紧密整齐,直径约为0.04-0.06毫米,深蓝色翠羽排列疏松,羽枝两端带有未清除的羽小枝,直径约为0.06-0.08毫米。扫描电镜下观察到深蓝色羽枝内部为蜂窝状结构,这种特殊的物理结构使光在羽毛内部发生干涉而显现深蓝色——即结构色,不同于色素沉积的化学性颜色。因此,只要翠羽的内部结构不被破坏,翠羽就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鲜亮。将饰件上的翠羽与标准鸟类羽毛比对进行生物学分析排比,推测羽毛来源于翠鸟科Alcedinidae的普通翠鸟(Alcedoatthis)和蓝翡翠(Halcyonpileata)。这两类翠鸟为中国南北各地常见翠鸟科种类,目前在我国境内仍多有发现。翠鸟科不同种类,或同一种类不同部位,毛羽的颜色不尽相同。点翠所用羽毛多来自于正羽羽片部分。


  由于鸟类对环境的适应性变化,在鸟类分类学界,毛色通常不作为鸟类分类学鉴定的唯一依据。本次分析样品中的蓝色羽毛,可能来源于普通翠鸟(Alcedoatthis)或是蓝翡翠(Halcyonpileata)成年上体羽毛(即背部、腰部或尾上覆羽)及尾羽。


  对饰件翠羽下面木质底板上面的黄色和黑色胶结物进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黄色和黑色胶结物红外光谱图与明胶的红外光谱标准谱一致。说明底板上的胶结物为明胶,即翠羽是通过明胶粘贴在底板上。


 
标签: 点翠 传统工艺

本文标题: 点翠——中国古代传统工艺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0078.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1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