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五指山遗址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太和街道阳南村西,地处苍山马耳峰余脉五指山山脚冲积扇,北距太和城600米。太和城是南诏统一洱海区域后建立的第一座都城(739—779年),是南诏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为配合洱海保护,2020年1月至7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大理州文物管理所、大理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6000平方米。遗址发现有春秋战国、汉晋、南诏、元明等不同时期遗存,主体遗存为南诏时期,发现建筑基址14座、夯土台基2处、磉墩155座、石墙63道、踏道3道、沟23道、砖瓦窑2座,出土瓦片40余吨,瓦当、滴水、鸱吻、有字瓦、陶器、釉陶器等8100余件,支钉、垫片9200余件。
遗址分为四个考古发掘区,第一、二、四发掘区分别位于冲积扇西部扇顶、中部坡地、东部缓坡,第三发掘区位于冲积扇北部山坳。五指山遗址不仅发现有南诏早期的塔基、高低错台及移柱造的建筑,同时发现有佛像、经幢、善业泥印模、塔模、香炉及字瓦等佛教遗物。从建筑结构及出土遗物来看,五指山遗址是南诏都城太和城的重要寺庙功能区。
一号建筑大殿分为高低错落的两台,为形制独特的内外堂式建筑,门廊两侧的南北阙台彰显了较高的建筑等级规格,建筑样式较为罕见。一号建筑西倚五指山,坐落于扇顶开阔处,大殿正对洱海东岸一独立山体,选址显然经过精心规划,与风水堪舆中的案山相吻合。一号建筑大殿基址上发现“官家舍利”有字瓦,“官家”应指南诏王或南诏王室,基址上出土的塔模、陶瓶、小型釉陶瓦等遗物或与舍利供奉有关。
综合以上因素分析,一号建筑或为供奉有南诏王室舍利的官家寺庙,这是南诏王室丧葬习俗的重要新发现。发掘全面揭露了多座完整的建筑基址,这些建筑均由正殿、南北廊道、门廊等组成独立院落,建筑充分利用石材做基础、周边排水设施完善,磉墩、柱坑等富有特色,遗址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南诏建筑的结构样式、风格特色,是研究南诏唐代建筑的新资料。五指山遗址多处建筑基址、塔基等分散布局,周边配套有附属设施,构成一个寺庙建筑群,揭示了南诏寺庙布局特点,是近年来南诏考古的新突破。
鉴于五指山遗址的重要价值,大理市政府及时与省、州、市文物部门共同制定保护方案,通过调整规划、划拨土地对遗址遗迹保存较好的第一、三发掘区实施原址保护,将五指山遗址作为太和城寺庙区纳入太和城大遗址开展保护规划。为对五指山遗址进行有效保护及展示利用,在发掘区域兴建保护展示大棚,目前保护大棚及相关保护配套设施建设正在进行。
(以上图片来源: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