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宁波姚江之畔的河姆渡遗址横空出世,7000年前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载入一代人的教科书。同时,也抛给世人一个问题,河姆渡人从哪儿来?
半个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的考古人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寻寻觅觅。
2013年,一场台风雨淹没了余姚三七市镇的草堆,两位放羊的农民在被水化开的土壤中惊奇发现动物碎骨、贝壳碎片,东西交到考古人手上时,令人一惊。
经过数年的准备和发掘,2020年5月,余姚井头山遗址考古成果对外发布。碳14测年数据表明,这是一处距今7800年至8300年前的史前遗址。
这里,曾经吹过8000年前的海风,人们在这里乘舟逐浪,采集贝壳为食——专家表示,这是一处全国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表明余姚、宁波乃至浙江沿海地区是中国海洋文明的重要源头区域。
这一发现把宁波的“童年”往前推进了1000年。
遗址性质:
中国“贝丘”之最
井头山遗址从2019年9月开始正式发掘,2020年7月基本完成一期基坑考古工作。
现场发现了大量遗迹、遗物,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当属成堆的贝壳。从性质上说,井头山遗址是一个贝丘遗址。它所指向的海洋属性,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此。
蚶、牡蛎、海螺、蛤、蛏,这五大类贝壳,在井头山存量最巨。大多是吃剩的空壳,也有一部分没来得及撬开的。因为这些空壳,井头山遗址拥有一个“绰号”:史前人类生活垃圾堆放场。
以往中国沿海地区的考古发现中,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福建、广东、广西沿海及台湾、海南等地发现过上百处贝丘遗址,这些遗址的年代均在6000年以内。井头山遗址是浙江境内发现的首个贝丘遗址,突破了人们对于中国沿海地区史前遗址时空框架及其分布规律的认知。
井头山遗址的许多发现都体现出鲜明的海洋特征。比如,村落的滩涂区上留有不少远古先民捕鱼用的遗迹和工具,木构围栏、成排木桩,还有多支船桨、鱼罩、渔网、成堆鱼骨、散落的海鱼脊椎骨等。众多发现揭示,井头山遗址是一处濒临古宁波湾,依托海洋资源,以海产捕捞型渔猎经济为主要生业方式,兼及采集和早期稻作农业生产的远古村落遗址。当时的人类下可入海捕鱼,上可进山打猎。
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评价井头山遗址是“复合式生产模式”的体现,是渔猎文明向农耕文明过渡的见证。将井头山遗址与河姆渡、田螺山、鲻山等遗址连在一起,可以看到中华文明史跨出的伟大一步。
遗物代表:世界最早木碗
考古人发现,井头山人对木材的选择已有丰富经验,比较硬的木材会用来制作船桨、斧柄等生产用具,而桑木,经常被用来加工制作成相对小巧的生活器具。
后者诞生井头山遗址的另一个“最”——世界上最早的木碗。
比起河姆渡那只著名的木胎漆碗,井头山这只木碗显得非常“朴素”。整只木碗呈黑褐色,碗口比今天家用吃饭的碗稍大,碗内深度也要深一些;碗身纵向排列一条条轻微的木纹,呈流线型,展现木头原始的纹路,没有人类妆彩。让人惊奇的是,碗的口沿还有一截弯耳形的柄,像一只小耳朵,叫挂耳;木碗的碗底,还有四个矮足,定名为“四足单耳桑木碗”。
在河姆渡、田螺山,考古工作者都发现过不少桑木材质的器具。据推测,当时可能已出现桑树种植和早期养蚕织布。
与此同时,植物考古专家在井头山遗址也发现了“耕种”痕迹。比如,通过筛检大量水稻小穗轴,据其特征判断,相当一部分是栽培稻;一件陶釜残片上缘,黏着数十粒黑乎乎的碳化米粒,形成“锅巴”;另一件火烧过的陶釜残脚,也发现有稻壳元素。足够证据表明,井头山人的木碗,曾经盛过香喷喷的米饭……
在中国绵延数千年的“耕织”生活,在8000年前的史前宁波就已经存在吗?这是井头山抛出的一个设问。
发现意义:文明的曙光
教科书里说,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会使用工具。从发现看,井头山人已经学会使用形形色色的工具。
他们打猎,捕到过鹿、猪、狗、水牛,动物遗骸还被加工成形形色色的骨器,比如镞、锥、凿、鱼鳔、笄、哨、鹿角锥、针;他们制陶,会做陶罐、陶杯、陶碗、陶壶,有些陶器上还有绳纹和方格纹,展现出原始审美;他们打磨石器,出土遗物有斧、锛、锤、凿、石球、垫饼、磨石等;木器除了上文提到过的船桨和木碗,还有矛、柄、杵、双尖头棍等共上百件。
他们还会使用组合器。井头山有一系列“明星产品”,手柄是木器,顶上有个凹槽,正好嵌入打磨过的石块,单面刃的石锛、平面的石锤都可以。如此一斧砍下去,因为受力面是石头,工具效能大大增强。
专家探查,8000年前平均气温大约比现在高3℃,为了纳凉,井头山人发明了竹编的扇子、凉席,编织纹理与今日相较并无二致……
整个井头山遗址出土大大小小的器物共400多件,合在一起,反映出一处沿海地区史前聚落生动的生活场景。
最后的一段时光,该聚落趋于消失,原因或为海平面上升,人类不得不往更高处的山坡迁移,这也是该遗址埋藏极深又全为海相沉积淤泥覆盖的原因。
关于井头山遗址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据记者最新了解,遗址二期发掘已开始准备,考古学家计划在一期基坑的西北侧展开新一轮考古工作,为寻找井头山人的居所继续努力。而一期发掘的资料整理、绘图和文物修复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随着国家对考古工作重视与支持力度加大,井头山遗址有望在未来以遗址公园的形式正式与市民见面。
专家点评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伍醒:沉淀着8000年的岁月,诉说着我国东南沿海最早的海洋文化。
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志强:用力发掘,用心宣传,使之成为宁波历史与文化的新标识。
光明日报宁波站副站长曾毅:跨越8000年,前推了宁波的历史。
经济日报宁波记者站站长郁进东:改写华夏文明史的重大发现,表明宁波不仅在当下,在远古就为中华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