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仡佬族的民居建筑特点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1-14 14:29:59  来源:古建家园  作者:鎏金
核心提示:仡佬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贵州高原上最古老的一个民族。有人认为它是“古夜郎”的后裔。仡佬族大多住在山区,民谚说:“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岩旮旯。”仡佬族支系很多,住地分散遍布全省各地。

  仡佬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贵州高原上最古老的一个民族。有人认为它是“古夜郎”的后裔。仡佬族大多住在山区,民谚说:“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岩旮旯。”仡佬族支系很多,住地分散遍布全省各地。仡佬族先民的民居形式,以“干栏”为特色,贵州北部地区的仡佬族,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住宅样式。


  干栏式房屋,是一种木结构的地面建筑。南方一些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尚采用这种古老建筑形式。



  分布在不同的地域,不同地域的仡佬民居有着不同的特点。居住在平坝、安顺、普定、六枝一带的仡佬族,其住房附近的布依族和汉族“屯堡人”大同小异。“屯堡人”喜欢修建石碉耧,这种易守难攻具有良好防御功能的建筑对当地仡佬族民居很有影响。


  黔西、大方、毕节,织金等地的仡佬族,房屋为木结构,但不是吊脚楼,过去多以茅草盖顶,砂土夯墙,这与经济条件和高寒山区保暖防雹的髹要有关,茅草房屋建得特别厚实、整洁。屋脊和屋檐相当讲究,檐下收篡处精心编织造型。各异状结,如词盖瓦屋面的封檐板样,具有很好的艺术装饰效果,被入誉之为“贫女巧梳头”。这一带。木材较少,通常只有朋间两端木构架,次间两极为土墙。


  在遵义、仁怀、道真、务川一带的讫佬族,自然条件稍好。房屋后竹木葱芳,屋尚覆盖小表瓦,四壁竖装木板壁。若是土坯墙、夯土墙或者簇条墙、篱笆墙,则刷白灰,清爽明决。


  居住在石盯、思南、布巩、施秉一带的讫佬族酷爱修建干阑式翘角楼,很有特点。石盯花桥一带农村,栋栋小楼飞橡翘角,竹木掩映,秀丽迷人。这些讫佬民居的体量都不太大,但出檐很深,檐下空间成为开放式仓库,秋收时节,家家户户,檐下挫漪金灿灿的包谷,红艳艳的辣椒,一派丰收景象。



  一般仡佬族的住房,有木结构的“穿斗房”,有石结构的石板房,还有茅草房。穿斗房以木做梁架,厚木板装镶作壁。石板房用石筑墙体,薄石板盖屋顶。茅草房多以板筑泥墙,屋顶盖茅草;也有的木构架梁柱,用竹编为骨,外面涂泥做墙,屋顶盖茅草为房。


  民居建制,多为二层楼居建筑。中间为堂屋,供祖先牌位及待客,无天花板及楼板。两侧为卧室及厨房,楼上设粮仓。畜栏称“圈藏”,附于正房之后或左右两端,略矮,忌与住房屋脊相接。院落格局,有三合院、四合院,正房两端有耳房,左右侧建厢房。


  居屋通常为长三间五柱落脚结构。财力富裕者建长五间、不足者修独间。大多数住房仿汉族房屋格局,为一列三间平房。中为堂屋,两侧为厢房,每间厢房又各隔为前后两小间,用前一小间作厨房外,全用作卧室。前一卧室有一火炕,火坑里终年薪火不绝,是家人每日就餐处。


  堂屋与厢房之间均有门互通。堂屋正壁前置方桌一张。磨、桶、犁、簸、盆等常用器具亦多放于堂屋内。只有婚丧、祭祖时才在堂屋举行。屋顶下安楼枕,上铺篱笆,一般不住人,作堆放粮食用。



  屋前为平地,俗称“院坝”,用作晾衣物、晒粮食、放鸡鸭。院坝两侧各为牛、猪圈和堆放柴草的简易房屋一间。与住房构成三合院。屋后或院坝前为菜圃,三合院四周多有桃、李、犁树或竹丛。仡佬族住区大部地处贵州高原,山多平地少,古称“跬步皆山”,可谓“开门见山”。


  仡佬族大多同宗聚族居住,一个宗族的各个家户毗邻建房形成村寨。住房构造形式及建筑材料,则视其经济条件、人口多少,地理环境而有所不同。居住在丘陵河谷、平坝地区的仡佬族,多依山傍水建房,房屋一般较高;居住在高山的仡佬族群众,通常选取向阳避风处建造,房屋大多比较低矮。往往注重房屋地址的选择,有“山管人丁水管财”之说。


  仡佬族民居建筑作为仡佬族民俗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今,在城镇建设进程中,原汁原味的本土民居越来越少,乡土文化正在消失。挖掘和弘扬仡佬族的传统文化,对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保护有重大意义。


 

本文标题: 我国少数民族--仡佬族的民居建筑特点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0097.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