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非遗传承 焕发古韵新生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1-18 11:40:15  来源:南方新闻网  作者:陈晓建
核心提示: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点赞潮剧,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这是对广东戏曲界的莫大鼓舞和巨大鞭策。作为“广东汉剧之乡”的梅州,如何更好推动广东汉剧这项国家级非遗创新传承、走向世界?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点赞潮剧,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这是对广东戏曲界的莫大鼓舞和巨大鞭策。作为“广东汉剧之乡”的梅州,如何更好推动广东汉剧这项国家级非遗创新传承、走向世界?


  面对必须答好的时代考题,梅州深入挖掘广东汉剧的深厚文化底蕴,围绕广东汉剧要在传承和创新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人文湾区建设、联络凝聚海外华人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定位,以广东、福建、湖北、湖南、陕西五省汉剧联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牵引,召开广东汉剧振兴发展大会,成立广东汉剧发展基金会,联合五省举办广东汉剧振兴发展戏曲晚会,大力加强广东汉剧传承保护和宣介推广,力促广东汉剧焕发新活力,让“南国牡丹”常开不败、绽放异彩。


潮剧


  坚持以“戏”为本,打造具有非遗魅力的文化符号


  抓住剧目创排这个基础工程,健全完善创作机制,在剧目创作创新上持续发力,让传统艺术与现代元素、客家文化、艺术生态融合发展,使广东汉剧成为凸显客家特色的非遗符号。


  一是复排老戏,让经典历久弥新。从广东汉剧的800多个传统剧目中寻根探脉,发掘剧种独有的“遗传密码”,通过复排老戏传承经典、赓续基因。精选《樊梨花》等经典剧目进行复排,完成传统大型广东汉剧《穆桂英挂帅》初排,大型复排剧目《蝴蝶梦》参加首届中国(武汉)汉剧艺术节获优秀剧目展演奖。


  二是创作新剧,让古韵焕发新生。坚持推陈出新、创戏立剧,结合改革开放、乡村振兴、弘扬红色文化等主题加强创作,完成《李坚真》等大型剧目创排,策划创作《梅花渡》等精品剧目,排演《六棵柚子树》《小放牛》等汉剧小戏。同时,针对用传统戏剧表演手法和唱腔表达现代故事的需求,大胆接纳和有机融合姐妹剧种乃至国际艺术的优秀形态和技艺,使古老剧种与时俱进、青春传承。


  三是整体保护,让生态绚丽多彩。注重将广东汉剧与梅州现有的广东汉乐、客家山歌、提线木偶戏、采茶戏等传统戏剧进行整体性保护,先后推出广东首部大型原创民族歌剧《血色三河》、客家山歌剧《白鹭村》、提线木偶剧《沙家浜·智斗》、大型采茶戏《春来南粤》等一大批精品力作,让客家文艺成为滋润广东汉剧生长的沃土。



  坚持以“才”为先,塑造坚守非遗艺术的文化传人


  针对广东汉剧传承骨干断层、青黄不接的现实困难,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建立多渠道人才培养机制,努力锻造坚守非遗艺术的过硬演艺队伍,为广东汉剧传承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一是实施“种子”工程,培养名师大家。把培养名师大家作为传承保护广东汉剧的“种子”工程,加强与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国内一流艺术院校对接,邀请戏曲名家来梅开展剧目研讨和讲座,通过“一对一、角对角”实操培训和名家传戏、收徒传艺等方式,培养一批广东汉剧名师,并通过名家传戏、收徒、传艺等多种方式,更好传承汉剧文化。


  二是实施“枝叶”工程,充实骨干队伍。把培养骨干人才作为传承保护广东汉剧的“枝叶”工程,重点培养各行当、各门类的汉剧艺术骨干,设立“广东汉剧名角库”,从七大行当中每行当精选2-3人实行动态管理,从送训参赛、宣传推介等方面进行重点培养。


  三是实施“幼苗”工程,蓄积后备力量。把培养后备人才作为传承保护广东汉剧的“幼苗”工程,建立完善广东汉剧教育培训体系,完善学校职业教育与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传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制度,市艺术学校实行订单式培养汉剧人才,每五年开办一届“广东汉剧幼苗班”,源源不断为广东汉剧振兴发展提供后备人才。



  坚持以“剧”为媒,缔造展现非遗风采的文化纽带


  发挥广东汉剧的文化载体作用,立足本市域、面向闽粤赣、瞄准大湾区、辐射东南亚,在更高层面、更广领域加强展示交流,把广东汉剧打造成维系海内外客家人情感的文化纽带,使“客家人的大戏”从梅州走向世界。


  一是搭建展陈新平台,彰显剧种之美。加强广东汉剧“非遗”展陈平台建设,全面收集剧种舞台美术模型、服装、道具等展陈主体和传统经典剧目、舞台美术、理论建设等内容,筹建集体验馆、艺术讲堂、创作研究基地、衍生品研制中心、文化交流中心于一体的开放式广东汉剧博物馆。建立省特级标准艺术资料室,保存声像资料361张、公演剧本256本、手抄油印本560本。建立广东汉剧数据库和数字化信息基站,保存数字化信息1500条。开展《广东汉剧口述史》编纂工作,拍摄制作《广东汉剧微纪录片》和《广东汉剧名家纪录片》,编辑出版广东汉剧系列图书,使广东汉剧在舞台之外绽放新光华。


  二是创建宣介新渠道,推动拓点扩面。下基层,以“文化惠民”演出为抓手,完成“南国牡丹”剧场改造维护,提升“周五有戏”“周六艺苑”惠民演出质量,每年组织50场次以上“文艺轻骑兵”服务。带周边,每两年举办一次“闽粤赣汉剧艺术节”,带动周边汉剧艺术发展。进湾区,积极参演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等,主动融入粤港澳人文湾区文化建设。出海外,将广东汉剧纳入省级外宣交流计划,在澳大利亚等地设立“广东汉剧(汉乐)活动驿站”共7个,利用“客家春晚·印尼之夜”等平台在海外地区开展汉剧巡演,提升广东汉剧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是构建传播新业态,培养新粉铁粉。运用新传媒、新技术展现广东汉剧之美,形成“广东汉剧+新媒体”“广东汉剧+新技术”“广东汉剧+文创”的全新传播业态,培养一批新受众。强化媒体展示,依托“1+2+5”客家融媒体传播平台和中央、省市媒体以及抖音、喜马拉雅FM等渠道,以拍摄戏曲电影、分享名剧片段、发布剧照海报等新方式,展现广东汉剧魅力。打通基层节点,利用互联网和AR、VR、3D等新媒体技术,建设广东汉剧资源库,依托县级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动广东汉剧以数据库资源实现全市镇(街)、村(社区)基层点全覆盖。开发文创产品,盘活衍生品市场,开发茶杯、对杯、折扇、文化衫、围巾、屏风等多种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加强市场推广,让广东汉剧文化形成时尚。


  振兴发展广东汉剧任重而道远。梅州将牢牢抓住戏曲繁荣发展的时代契机,以振兴发展广东汉剧为龙头带动客家传统艺术繁荣发展,用“大文化”理念做强客家文化,努力把梅州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传统戏剧的精品创作繁荣区、优秀人才集聚区、传播普及优异区和市场演出活跃区。

 

本文标题: 深耕非遗传承 焕发古韵新生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0104.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