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各地不少辛苦一整年却被欠薪的农民工再次走上艰辛的讨薪之路。据《经济参考报》近日报道,在农民工欠薪案件多发的建筑领域,常会出现一种“尾款怪象”,即在工程项目施工期间,农民工大多都能顺利拿到工钱,但工程项目一旦进入尾声或竣工,他们想要领到尾款,却会遇到老板的各种拖延理由,最终引发欠薪案件。
拖欠农民工工资这个问题,社会年年都在关注,但每到年底又会“如期而至”,这个现象是否说明某些关键、根本性问题还没有完全抓住?
近年来,欠薪问题确实不像从前一样多发,激烈讨薪事件也比较鲜见。报道也提到,工程施工期间农民工大多都能顺利拿到工钱;对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努力,应给予肯定。但“尾款现象”提醒我们:“拖欠农民工工资”有着不同的表现。目前各地的解决方式,多是以阶段性重视加政策高压等手段,督促施工单位和包工老板兑现工资,可一旦出现压力放缓,问题就容易反弹。
建筑行业成了欠薪的重灾区,农民工是重灾户,主要问题,一是因建设项目工程款支付滞后,施工企业因垫资负担重而无力及时支付工资;另一个原因,是“农民工”这种“用工方式”不规范,直接导致了报酬支付方式的混乱。
进城务工的农民遍布各行各业,很多已经与用人单位直接建立劳动关系,签定劳动合同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企业员工,而建筑工地上的务工人员则多是依附于大小包工头,以口头约定或其他简单契约建立的雇佣关系,因而没有“企业员工”的身份。薪水问题上跟施工企业说不上话,企业将工程款支付给包工头。工程分包制,加大了最底层劳动者即农民工薪水发放的不确定性,多一层分包,欠薪风险就增加一层。
而“尾款现象”与从前的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本质上并无二致:不管是工程末尾的施工款项建设单位不能及时向施工单位拨付,还是施工单位得到工程款不能及时向包工头兑现,或是包工头得到工程款自己揣起来不给农民工,都可能发生欠薪或“尾款现象”。
不管是大额度欠薪,还是“尾款现象”,问题的关键之处都是农民工群体与施工单位的劳务关系不清晰,这是他们无法享受按时获取劳动报酬的主要原因所在。因此,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根本性路径之一,就是改变“农民工”的身份概念(而不仅是称谓),让所有“农民工”与相关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合同。劳动监察等部门也要对施工企业按月支付工人工资情况进行常态化检查,监督施工企业逐步实现用工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