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春运?古人都是怎么回家过年的?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2-08 09:43:09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论语里仁》里面有句话,叫做“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再加上以前是传统封建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所以外出打工的人并不多,春节需要回家的是哪些人呢?一般就是朝廷的大臣,还有各个地方政府的公职人员和商人了。

  《论语里仁》里面有句话,叫做“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再加上以前是传统封建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所以外出打工的人并不多,春节需要回家的是哪些人呢?一般就是朝廷的大臣,还有各个地方政府的公职人员和商人了。


  早在唐朝时期,春节放假七天就已经成为了传统,唐玄宗颁布了《假宁令》:“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意思就是说春节放假七天,冬至放假七天,形成了两个黄金周,到了宋朝节假日更加人性化了,官员不但有春节、寒食、冬至放假七日的规定,年末还有“封印”假期,也就是说宋朝的各级官署,到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就会封官印停止公务,然办公人员回家过年探亲,一直到次年的正月20日再过来,这点很好的照顾到了那些家在偏远地区的人员。



  既然放假的事情确定了,就再来说说交通的事情,古代基本是靠马车出行,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修筑了大量官道和秦直道,统一了车轮半径,这让全国的交通便利起来,同时秦始皇可以说是国道的创始者了。


  《汉书》记载:“为驰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这里的驰道实际上已经和高速公路差不多了,宽五十步,也就是70米的样子,隔三丈就栽种一棵树达到吸尘巩土的目的。中国过去最著名的驰道有九条,包括了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河南山东的东方道,出秦岭通四川的栈道。


  此外从秦朝开始,还有了专门的“轨道”,根据碳14测定,秦汉代的轨道,和如今的铁路基本上没有区别,只是不用火车头牵引,而是采用马拉动的方式,车行驶在轨道上,减少了颠簸,速度效率也会加快,轨木并非铁铸造,而是木头铺设,作了很好防腐处理,很多专家认为,秦轨道的发现,比起兵马俑更加惊人。这些都加速了人们回家省亲的路途,如今春运期间很多车站旅客被因为拥挤而苦不堪言,恐怕古时顺畅的交通就要让他们羡慕了。



  接着我们可以说下古代“春运”最重要的关键:交通工具,如今回家可以坐大巴、火车飞机,过去就只有畜力车了,当然畜力车也分很多种,从动物分有马车、驴车、牛车,从结构上则有辎车、安车等等,辎车就如同现在的大货车,一般运送粮草,自然也可以坐人,不过坐上去很不舒服。稍微穷点的人就只能挤在一堆,坐辎车回家了,而至于更穷的就用脚走路了。


  过去人们是否也要抢车票呢?这或许不用,但是唐朝政府为了稳定“春运”,杜绝“黄牛”的产生,采取了明码标价的手段,做出明文规定。


  《唐六典》记载:春节期间雇佣马车,载1000斤,走100里,那么运费是900文,马匹每驮100斤,走100里,运费100文,走山道坡路,运费120文,雇主和车夫可以通过地势的崎岖酌情商讨,但即便走的全是山路,价格也不能超过150文,走平坦大道,费用再低也不能超过80文,同样,“巴士公司”也不能店大欺客,故意拖延,马匹至少每天要走70里,驴载货物至少每天要走50里,车行至少30里。这么做很好的保护春运时期的畅通。



  至于春运的价格,我们能够看下春节李白回家探亲的价格就知道了,开元十八年,李白30岁,他在京城呆了郁郁不得志的一年后,自然也想家了!李白的家在四川江油(人家出身在吉尔吉斯斯坦,不过5岁就搬家),这段路途怎么走?从都城长安出发,往西走到大散关,然后搭马车行驶“高速公路”陈仓道,紧接着翻越秦岭和大巴山,沿着国道金牛道继续走,路途长达1800里,四川地势崎岖,有三分之二的路途是山路,李白足足走了一个月,路上雇佣马车和寄宿则使用了12贯铜钱。


  这是什么概念,一贯铜钱有1000文铜板组成,唐朝1斗米只需要5文铜钱就能买,放到如今,折算成汇率,李白路上至少花去了数万元,这回家的代价也着实太大了一点。即便是李白这样的公务员也吃不消,更不用提那些贫苦的路人了。诗人蒋士铨的一首《岁暮到家》也是叹出了春运回家的不易: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无论是古人,还是如今分散四处的游子,归家为的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外打拼的是美好的将来,他们的足迹虽然细小且不醒目,但是这已经成为了中国历史画卷上不可忽视的印痕。


 
标签: 春节

本文标题: 古代也有春运?古人都是怎么回家过年的?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015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