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特色建筑——瓦板房的建筑技艺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1-29 11:21:04  来源:古建家园  作者:琉璃
核心提示:瓦板房是凉山彝族传统民居最高级的形式,与生土木构架民居相比,瓦板房的搧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木材平面设计是沿着一个方向层层叠架,最终形成拱形结构,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民居的整体跨度。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自古就是通往云南和东南亚的重要通道、“南方丝绸之路”的重镇。彝族传统建筑风格各异,建筑类型多样,但不管是何种形式的建筑,其都蕴含着本民族的伦理观念与思想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瓦板房是凉山彝族传统民居最高级的形式,与生土木构架民居相比,瓦板房的搧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木材平面设计是沿着一个方向层层叠架,最终形成拱形结构,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民居的整体跨度。瓦板房正房开间是向内凹的,其出檐构造出深远的感觉。


  瓦板房的构架是依据物理结构的逻辑性进行组合的,未应用任何其他物品进行连接固定,体现了彝族居民的建筑智慧。在墙体的构建上采用土墙与木墙的组合应用模式,利用木板墙拼接出各种花色图案,其黄褐色图案与褐色的木架、棕色的土墙显得协调统一,加之黑色的木瓦板,使整个民居显得宏伟大气。



  瓦板房不甚高大,屋内的柱、梁、横杆均采用原木柱体,四壁或土或木,屋檐加斗拱,屋顶为“人字形”,上盖云杉木板,俗称“瓦板”,加横木压石固定,雨水顺杉木纹路而下,透气通光。屋内板壁、屋檐、门楣、斗拱、窗上绘有色彩浓郁的日、月、星、花、草和动物图案。


  瓦板房建筑的独特性在于其精湛的“穿斗式”技艺和民族风格浓郁的室内外雕饰工艺,这不仅是工艺技艺的展示,还是一个民族习俗的复合体。房屋建造选料考究,工序复杂,工艺高超,没有既定的施工图纸,全凭工匠心中积淀的经验来建造,且全结构不用一根钉子。从选择宅基、请工匠、起基、封顶,每一个过程,都包含特定的民俗行为。


  “穿斗式”瓦板房一般选用冷云杉、白杨、松树等耐久性、纹样、色泽、光洁度、韧性上乘的优质树木,并阴干。彝族民居的大小,视不同情况与经济条件而定。彝族民居小则在100平方米左右,大则200—300平方米。要建造一座全木“穿斗式”瓦板房,至少需要直径为50公分上下的圆木(柱)30—50立方米,板材10—30立方米左右。



  彝族房屋建造从地基选择、建造、完工、入住都有极其严格的民俗讲究。就建造本身而言,往往需要分工合作。一般而言,70%的工程量靠木工独立完成,其余30%时间为选择地基、平整地基、砌墙、盖顶等,因此,建造一座“穿斗式”结构的民居,3-5个木匠合作需要数百个工作日。建造工序主要为:


  (1)选料:根据需要选择符合规范的圆木、板材若干,作为穿枋、房柱、抬梁、斗拱、门、楣、隔板、窗格等材料。


  (2)度量和上墨线:度量就是对材料长短、厚薄进行测量。习惯上,木匠主要用手作丈量工具来庹量材料长短,只有凿孔度量用角尺。上墨线,就是对材料曲直、长短进行分类和大小标示。


  (3)加工:利用锯、刨、钻等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程序主要有:锯形、刨平、凿孔、制形、雕刻、彩绘、校正,此工序耗时最多、最为复杂,最能体现木匠的技艺水平。



  将不同柱、板、斗拱、穿枋、窗格、床、门按规则组装。按传统,楼上穿枋,楼下以板或窗装饰。穿枋取三、五、七、九、十一层的单数,楼下分主位、客位、生活区、杂物区,除杂物区立柱为饰外,其它三区,分隔成不同的单元,进行不同的装饰。该建筑,不论是穿坊、斗拱或者室内装饰,其镶嵌各部,均不用一根铁钉,尽显其高超的技术水平。


  雕刻与彩绘部位多见于檐、楣、板壁、窗户和斗拱,图案丰富,常见的图案有日、月、星、花、鸟、草、虫、山、河和动物图案,也有些波纹、回环纹等抽象的符号。同时,此类建筑,均留取3—5米的屋檐,以斗拱为饰。斗拱多拱成水牛角形,多雕刻马牙纹,方架上多用红黄黑相间的彩绘,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瓦板房如同一个个“凝固的音符”,与自然具有统一的特性,成为自然中的一部分,具有山野之间的质朴气息。


 

本文标题: 彝族特色建筑——瓦板房的建筑技艺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017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