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府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金积镇露天洼子村,是清末著名将领甘肃提督董福祥的府邸,董府始建于1902年,于1905年竣工,初建时占地一百余亩,由护府河、府廓、外府、内府四部分组成。因董福祥曾官加“太子少保”衔,董府又称“宫保府”。
董福祥(1840-1908年),字星五,清代甘肃固原(今属宁夏)人,官至尚书提督(上将)。
1876年(光绪二年),董福祥随左宗棠进兵新疆,参与平定阿古柏战役。收复新疆后,先后任阿克苏镇总兵、喀什噶尔提督,驻守新疆16年。
1894年,因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调驻京畿。1898年,所部甘军编入荣禄所辖武卫军,成为北洋三军之一。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率部竭力抵抗,随后因列强施压被解职。
1902年,董福祥选址金积堡建董府。1908年2月,病故于宁夏金积堡,葬于固原王朝山。
董府周围有朱府、姚府、贾府、李府、周府、杜府等近十座堡寨,如众星捧月,均系董福祥部下住地,因名董营村。历经百年,董府现存建筑占地11025平方米,由院落、府墙、排水沟组成,共有116间房屋,为两进大四合院,每院又由前后两个小合院组成,形成以中路为中轴线,南北对称的“三庭六院”式大四合院。
四合院东西南北格局规整,用墙包围,墙壁高大不开窗户,是隐密的庭院空间,不仅能凝聚家族人员给人以归属感,也给人一种清净恬淡的生活感受。
四合院规模不同,大小便相差悬殊。平民百姓多是一、二进院落,属小型住宅。三进以上四合院多是由豪门大户居住,因此也格外讲究。四合院纵向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开始出现多组并列宅院形式,可谓“深宅大院”。正如董府。
“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一家老小的住所安排,既体现儒家“以礼为法”的秩序美,更是对孝道的坚守。
传统四合院极讲究伦理秩序。根据礼制秩序所制定的规划、营建制度,贯穿于四合院总体布局中。同时,内宅记载着中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生活方式,外宅的划分也体现了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
四合院居住空间“合”的基础是“和”,即在于人际关系的和谐,而人际关系的和谐离不开“礼”,传统四合院的居住形式以血缘为纽带,将礼仪规矩渗透其中。数代人的居住实践表明,住在四合院,人与人之间能产生一种凝聚力与和谐气氛,同时有一种安全稳定感和亲切归属感。
董府“三庭六院”建筑装饰,征调十几省能工巧匠集中营造而成,广泛运用彩、绘、雕、刻、塑等传统艺术手法,集南北之大成,留下许多艺术精品,艺术观赏价值极高。
装饰细节决定建筑的精美程度,诗文的点缀也永远是最出彩、最显品味的所在,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鹊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董府,便是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其中的砖雕、木雕、石雕、油饰彩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董府是研究宁夏百年以上建筑史的实物例证,它实质上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传统居住审美情趣与礼制习俗。它的建筑运用了雕刻、彩绘等手法,又以碑匾、书画、楹联、棂格等点缀装饰,精雕细琢,是宁夏唯一保存完好的达官府邸,在西北地区清末建筑中具有一定代表性。
董府主体建筑中轴对称主次分明,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观念,整个建筑排列有序,相互对称,相互连接,互为一体,较好地达到了严谨工整,突出主体的设计意图,充分体现了我国清末建筑科学发展的水平。
从1993年起,在充分依据历史照片、文献记录为施工要求的前提下,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吴忠市先后多次组织专业力量对董府建筑进行恢复加固,尽最大限度延续了历史的信息,保持了文物的真实性与原样性,符合有关文物保护修缮的原则与要求,达到了保护与修复的目的。
在董府,我们除了能一窥中国人几千年的家居生活外,还可以感受其中处处蕴含的传统文化与艺术。
董府西临黄河,北倚秦渠,南与牛首山遥遥相望。2006年,董府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