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火红的灯笼挂起来,当璀璨的彩灯亮起来,春节的装饰点缀着大街小巷,浓郁的年味开始在周围弥漫。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不少地方称这天为小年。都说“辞旧迎新小年忙”,这一天,人们开始准备年货、打扫卫生,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彩排。
南北方小年为何不是一天?
其实,对于小年到底是哪天,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在我国北方地区,小年是腊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
对过小年的日期,古代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意思就是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晋代名人周处写过一部《风土记》,记录了不少地方习俗与风土人情,其中提到:“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
有说法称,传统上的小年是在腊月二十四,因清朝中后期帝王家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拜灶王爷,北方地区百姓随之效仿,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北方地区逐渐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南方地区则多半把腊月二十四定为小年。
关于小年的传说
小年是传统的祭灶日。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小年习俗
作为春节的序幕开端,小年的习俗丰富而有趣。“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祭灶王
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灶王爷上天专门“汇报”人间善恶,大年三十再回去,于是,民间就有了小年祭灶的习惯,人们会摆一些糖瓜、灶糖在灶王像前,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祈求来年平安顺遂。
大扫除
扫尘土即为扫年,北方人称“扫房”,南方人称“掸尘”,各家各户都会认真打扫房子、清除灰尘,窗明几净迎接新年,“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剪窗花
在所有准备过年的活动中,剪贴窗花是最流行的,窗花的内容可以是喜鹊登梅、燕穿桃柳,莲(连)年有鱼(馀)、和合二仙等,也有各种戏剧故事。心灵手巧的人们,剪出一张张雅致精巧的窗花,红彤彤的纸上一剪一刀裁出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
吃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无论是一家人一起,还是独自在外,都要记得吃一晚热乎乎的饺子,这样才有年味儿。
吃糖瓜
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的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理发
俗话说,“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在此期间,人们都要洗澡、理发,一身清爽迎接新年,也包含着“辞旧迎新”的意味。
古诗里的小年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苏轼《纵笔三首》
面脸丹如朱顶鹤,髭髯长似绿毛龟。欲知相府生辰日,此是人间祭灶时。——孙纬《献寿》
二三鞭炮入窗来,讶觉新春序幕开。径向镜中辞旧我,一弹衣袖不徘徊。有梦飘摇东海东,年年照见小梅红。忆来相报能何事,君自无心我自穷。自寻白酒佐清茶,却道人生有路斜。——《小年四首》
野店山桥策蹇驴,浩然聊喜遂吾初。童颜几岁已辞镜,胎发今朝还入梳。小瓮漫营秋社酒,断编闲理小年书。白云可笑犹多事,常向人间耐卷舒。——陆游《旅舍偶题》
小年为写游梁赋,最说汉江闻笛愁。今夜听时在何处,月明西县驿南楼。——元稹《使东川·汉江上笛》
插架馀残历,挑灯忆故乡。年光蛇赴壑,羁旅雁随阳。禁阙迎傩鼓,邻街祭灶香。英雄须自力,容易鬓毛苍。——孙嵩《行都钱岁》
小年寄托着中国人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今年因疫情,许多人无法回家选择就地过年,无论身在何处,家的温暖和力量是不变的。今日小年,愿您和家人诸事顺遂,平安喜乐。
你家小年是怎么过的?有什么习俗?可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