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曾用名“万安桥”,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境内连接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的一座桥梁,位于洛阳江水道之上,也是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四大名桥”之一。
洛阳桥的简要介绍
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至1048年),泉州人李宠在洛阳江中建造几个石墩,架上木板,作为浮桥,常被风浪冲垮。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泉州太守蔡襄主持洛阳桥建桥工程。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洛阳桥前后历六年之久,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长1200米,宽5米,桥墩四十六座,两侧有500个石雕扶拦28尊石狮,兼有7亭9塔点缀其间,武士造像分立两端,桥的南北两侧种植松树七百棵。然而,在江水浪潮间,桥常遭天灾人祸破坏,因此洛阳桥重修兴筑的次数不胜枚举。幸运地是,虽经数次修葺,古桥上至今仍然保存着石亭、石塔、祠庙、历代碑刻等,承载着过往印记和文化故事。
洛阳桥位于哪里
洛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南侧,洛江区北侧,北起蔡襄路、昭阳路、江城路交汇口,上跨洛阳江出海口,南至桥南街、堤岸路交汇口,是中国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桥。
洛阳桥的名称由来
据记载,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社会动荡,战乱不断,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同化并引导了当地人。
而迁移至此的,多为洛阳人士,因见此地的山川地势颇似洛阳,于是将此地取名为洛阳,此江改名为洛阳江,修成的桥也就叫做洛阳桥了。这里至今仍叫洛阳镇。
洛阳桥的特点
一是筏形基础
洛阳江水江涛汹涌,近千年前的中国桥梁工程师们,就是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首创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所谓“筏形基础”,就是用船载石沿着桥梁中线抛下大量石块,使江底形成一条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桥墩。洛阳桥桥墩全中用长条石交错垒砌,两头尖,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
二是种蛎固基
为了巩固桥基,在基石养殖了大量的牡蛎,巧妙地利用牡额外壳附着力强,繁生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这是世界造桥史上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
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福建自洛阳桥兴建成功,泉漳两地相继修成“十大名桥”,为桥梁技术开辟了新纪元,致有‘闽中桥梁甲天下’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