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制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1904年甲辰科)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年整,共产生736位状元。
科举分为多个科目。隋始设进士科,唐又设秀才、明法、明书、明算、明经等科目,武则天亲行殿试,增设武举。诸科中以明经最易,进士最难,有“三十老明经,四十少进士”之说,后以进士科为常设。
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止,共有592人,有籍贯记载的,共357人。
唐宋两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额的61%。南方籍贯的状元仅44名,占全国总额的39%,北方籍状元具有一定优势。
元明清三代状元籍贯的地理分布与前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全国共有状元194名,其中来自北方的仅26名,约占全国总额的14%;南方状元则有168名,约占86%,南方籍贯状元在数额上形成了较大优势。
唐朝时期,我国状元主要出现在北方地区。北宋时期,状元南北分布基本相当。明清时期,我国状元主要发布在南方,而且集中在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区。唐至明清,状元籍贯地理分布具有明显自北向南逐渐推移的趋势。
出现这种自北向南逐渐推移发展的趋势,主要是经济原因。隋唐时期,我国经济重心主要在北方。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明清时期,我国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已经巩固,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元出现较多的省份,都是我国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