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那么古代的中国人是如何理财的呢?我们先从货币的产生说起。
很久以前,人们主要的交易形式还是以物易物。
后来人们发现,这种方式很麻烦,比如甲有一包盐,他想换包糖,而乙有有一匹布,他想换包盐,丙有一包糖,他想换匹布,如果三个人都想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需要甲先和丙交易,然后在拿换来的布去和乙交易。
步骤太麻烦了,这还是只有三个人的最优情况,如果在市场上,面对着几十、几百甚至上千人怎么办呢?而且这里还有个麻烦的问题,就是甲或许觉得自己一包盐可以换一包糖很划算,但乙未必觉得自己拿一匹布换一包盐很合算,这就是估值不对等的问题了。
好了,货币的前身——等价物出现了。
聪明机智的古人,选择用贝壳来作为原始货币,但是又一个问题出现了,我中原地大物博,重点是地大,每个地方都用不同的东西作为等价物,那地区之间的交易怎么办?
这个时候,又一个伟大的人物出现了,统一度量衡的秦始皇。
秦始皇简直就是先知啊,从此以后,各地区交易再也不用带着奇奇怪怪的羽毛、石头、贝壳了。
大家都用上了货币。
毕竟不用它,就要被砍头啊。
到了唐朝,出现了最早的汇兑方式——飞钱。等到宋朝,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蜀地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这时期的理财?嘘,不存在的。
明清时期,金融业发展显著,出现了钱庄、票号等机构,同时,也产生了“商帮”。
当时的钱庄还只能提供银钱的兑换,后来规模逐渐发展,大型的钱庄除了能够存放款项,还可以贷款、汇兑。
但是直到1912年,中国才产生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银行。1920年,才出现了第一个证券交易所。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个交易所没多久就……
直到1990年,之后陆续建立了上交所、深交所,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这么高级,每一笔交易都得打电话给交易员完成,那时候的交易员都身穿红色马甲。
理财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系词》。“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只不过那时的理财也就简单的怎样赚钱?怎样少花钱多办事等。那么,古人究竟是如何理财的呢?
1、开源节流
苏轼崇尚“禁止生活中各种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的理财之道,他曾被贬职,俸禄相继减少,为了能节流,他每月将4500文钱的俸禄,分成30份用绳子串起并挂在房梁之上,每天取下一串来使用。对于每天没用完的钱,便用竹筒装起来,而且他规定自己每天开销控制在150文钱以内,通过这样的方法也控制消费。
与苏轼一样崇尚节俭的还有一个人,苏轼和他比起来都相形见绌,他的节俭可谓是空前绝后,没错就是他--爱新觉罗·旻宁,著名的道光皇帝。道光帝的节俭,在历朝帝王中算是空前绝后的。在还没有登基做皇帝时,他就以节俭闻名宫中。他很少吃肉,节俭夸张的时候还派太监出宫去买烧饼,与妻钮祜禄氏就着白开水啃嚼就算是一餐。
即位后的道光帝首先就把节俭施于内廷,他下了一道圣旨,规定内廷用款每年不得超过二十万两白银。过惯了奢侈生活的内廷嫔妃们只好忍痛终年不添置新衣,甚至连皇后都穿着破旧衣衫坐在破旧的椅垫上开始了缝缝补补的生涯。想象一下,这将是多么美妙的画面。
2、买房买地
和珅大家都知道啦,这位兄弟实在是太有名了,贪赃枉法,富可敌国,在乾隆身边服务多年,深得老人家的欢心,所以一步步擢升,成为了当朝红人。只不过后来乾隆的儿子嘉庆忍无可忍,把他咔嚓了。
为官不仁,使和珅积累的大量的财富,古代的这些贪官,既然懂得贪,当然也懂得投资理财的,不会白白让自己的财富贬值的。和珅是怎么做的呢?买房子买土地!
不得不说,他确实这方面也是一个高手,他那些被查出来的,公开的未公开的,都是位于“市中心的地方”,真是应了后来的晚辈李嘉诚同学的一句话,投资房地产,只有八个字:地段!地段!还是地段!
有一次,朝廷动乱,地主为了留有后路而纷纷抛售房产土地,和珅趁机低价收购,几年后再以高价租出去。看看,这种战略眼光不是一般人能有,如果让和珅放在今时今日,他是不亚于温州炒房团的。
从上面的历史名人理财方式我们可以明白资理财的规律一直存在的,无论是千年以前还是现代,理财观念源远流长,要想理财成功我们必须在遵守规则的情况下适应大环境的变化,从中寻找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发现别人没发现的机会,才能赚到别人难以获取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