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位于中国的南方,因在五岭之南而被称作岭南。该地区地形复杂,由山地、丘陵和平原等多种地形共同组成。五岭重岩叠嶂,构成一道险峻的天然屏障,把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分隔开来,使得岭南文化得以在中原文化有限的影响下形成自身相对独立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岭南人在审美观念、行为习惯、人生态度等方面都与中原地区有着显著的区别。
岭南地形复杂,加之处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区,气候特点为高温、湿热、多雨,夏秋时节常有台风过境,且猛兽蛇虫多,生存环境相对恶劣。复杂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使得岭南人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上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模式,由此孕育出岭南人注重实际功能的现实主义思维方式和务实精神。
岭南地区背山面海,素有“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称。繁荣的海上对外贸易加上五岭山脉对中国儒家文化中“重农抑商”思想的适当阻隔,使得岭南地区逐渐发展成商业趋利型的社会。到了近代,经历了五口通商到一口通商的变迁,直至鸦片战争后被迫彻底开放口岸,甚至允许外国人在广州设立租界区,岭南尤其是广州的对外贸易日益活跃,商业活动明显要多于其他沿海地区。
社会政治的急剧变革和长期对外贸易中积累形成的经验和处事习惯,使岭南人易于接受外来的思想和事物,不过分拘泥于约定俗成的规范和准则,甚至善于以“见怪不怪”的心态去包容那些异己之声、异己之物,从而取其实用或美观之实利为己所用。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是国内其他地区所难以比拟的,体现了岭南人在商业趋利型社会中形成的实用至上的思想原则。
自古以来,岭南地区属于百越民族的聚居地,岭南先民和岭北人民有着一定程度的经济和文化交往。秦始皇一统中国后,以中原文化为主的岭北汉文化大规模传入岭南,与岭南原有的多民族文化碰撞融合,促使岭南地区的文化日益向着丰富多元的方向发展。除了内部的文化交融,岭南人在长期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把外来文化吸收并糅合进自身的文化体系里,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外来文化多元共生的文化态势。
到了近代,鸦片战争的爆发虽然带来了西方文化的强行输入,但也因此保证了岭南地区的中外文化以一种不平等的方式继续进行着。无论处在文化强势抑或是文化弱势的一方,岭南人始终保持着积极进取、敢于创新的开放心态,充分利用岭南地区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和社会环境的时空先发性,有选择地接受外来文化,并逐渐形成了求同存异、“中体西用”、兼容并蓄、择善而从的价值取向。
岭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务实性、世俗性与创新性四大文化特征。这些特征在传统岭南建筑上均有所体现,主要表现为建筑中灵活变通的处理手法和实用至上的设计原则。其中,建筑灵活变通的处理手法其实就是不循规蹈矩的设计理念,即优先考虑建筑的世俗功能,而不是约定俗成的标准和规范。在实用性原则的指导下,传统岭南建筑不特意追求设计手法,也不过分介意引入的异质元素和建筑其他各部分之间是否协调一致,因此经常会呈现出一些古今中外都不曾出现过的“奇怪的”建筑面貌。
建筑美是建筑的审美属性和人的审美需要,在建筑审美活动中相契合所产生的一种价值,说明了建筑的审美体验因人而异,这种差异源于不同群体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就岭南地区而言,岭南人自古以来开放包容,易于接受不同文化及其美学形式的嫁接和混搭,包括早汉文化和百越文化的交融、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汇等,可以说岭南人的审美标准和其他地区相比,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和可调整性。同时由于岭南地区的建筑大多遵从实用主义的设计原则,导致了该地区的建筑审美必然会主动与建筑实用性相适应,从而形成一些与传统审美有出入的美学形式。
结合传统岭南建筑的实用性文化和审美文化,我们不难发现,每当两股不同的文化出现碰撞和融合之时,新的艺术形式往往就会应运而生。在这种新形式刚出现时,人们很容易因为“审美惯性”而给它贴上“奇怪”的标签。例如历史上绘画风格大胆创新的八大山人、“扬州八怪”和石涛等人,他们故意在画面中通过奇特的构图和怪异的造型表现出和当时所谓的正统画派相去甚远的画面,并被冠上了“人怪画亦怪”的名声。
但是,他们这种抒发内心愤懑之情的创作手法却开拓了一种全新的审美风尚,并不断得到后人的传承和赏识。可以说,这里的“怪”指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创新美学,是一种不符合传统审美标准的、另辟蹊径的创造形式。怪诞的文化特征在岭南地区古已有之,无论是岭南画派的“怪”,抑或是粤剧的“怪而创新”,还是传统岭南建筑里各种奇怪的建筑面貌,都充分展现了岭南人经世致用、开拓创新的价值取向,开放融通、择善而从的民众心理,经验直观、发散整合的思维方式,以及清新活泼、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