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缂丝织造技艺,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是传统手工织造的一个特殊门类,织物在图案轮廓、色阶变换处有“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的透雕效果,细观如小刀划刻过,故称缂丝,亦称刻丝、克丝等。
该技艺采用“通经断纬”的特殊织造方法来表现各类纹样。依照纹样的色彩配色,运用多个装有不同色纬的竹叶型小梭子,依经线面上勾画的图案轮廓、色彩,分块、分段、分区地织纬。纹样越复杂、颜色越多,所需梭子越多(一只梭子穿一只颜色),因此工序越繁复,成本越高,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古代制品主要用于宫廷御用。该技艺通过局部挖织,留出花样织入彩线,使各种纹样、图案呈现出来。结、掼、勾、戗等是缂丝基本技法。织物表面“以纬包经”、经细纬粗、只显彩纬、不露底经,具有色彩丰富、色阶齐备,图案花纹不分正反的特色。由于制作精良、古朴典雅、艳中且秀,被誉为“织中之圣”,同时由于经得起摸、擦、揉、搓、洗,所织成品耐看久藏,又有“千年不坏艺术织品”之誉。织物规格大小随意,大可至巨幅屏风,小可到书签。因能自由变换多种色彩,特别适宜制作书画作品。
历史渊源
缂丝源于缂毛技艺,在公元前两千五百年就已出现简单的缂毛织物,并得到了传承发展,目前在苏州市丝绸博物馆中看到东汉时期的缂毛残片,花纹精美。唐代开始以蚕丝为经纬线,开辟了缂丝发展之路。两宋时期,经济繁华且文化昌盛,官营和民营手工业得到统一管理且数量和规模庞大远超前代,在这种环境下缂丝技术达到巅峰。元代缂丝技术继承了宋代灵活多变的缂丝技法,可织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如帝后像,即“织御容”。明代初期政府曾一度禁止缂丝的生产,缂丝艺人和工艺品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明代中期,开始流行收藏以绘画为稿本的缂丝作品,当时苏州的“吴门画派”传承了宋代的绘画传统,为缂丝艺术供主要素材,并开始采用绘画与缂丝相结合的表现方式。
到清代,当权者传承明朝的先进文化并在工艺美术领域注入大量心血,模仿宋代作品,于乾隆时期达到高潮,缂丝龙袍(馆藏苏州丝绸博物馆),因此缂丝物品门类也极为广泛,其中以服饰和宗教用品居多。清朝后期国力衰弱,对工艺品的需求锐减,缂丝也失去了原来的光彩,直到新中国成立,缂丝才得以重生。
工艺特征
缂丝织造技艺主要是使用古老的木机及若干竹制的梭子和拨子,经过"通经断纬",将五彩的蚕丝线缂织成一幅色彩丰富、色阶齐备的织物。这种织物具有图案花纹不分正反面的特色。在图案轮廓、色阶变换等处,织物表面像用小刀划刻过一样,呈现出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因此得名"缂(刻)丝"。
缂丝织造方法独特,据宋庄季裕《鸡肋篇》载: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棦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由于织造一幅缂丝作品往往需要运用不同的技法,变换数千次梭子,故使作品显得特别贵重。
缂丝的制作工艺分为嵌经面、画样、织纬和整理等十多道工序。织纬的基本技法,主要有勾、抢、绕、结、掼和长短梭等,另有盘梭、笃门闩、子母经、合花线等多种特种技法,都依不同的画面要求灵活运用,以表现各种不同的艺术效果。其中,"结"是单色或二色以上在纹样竖的地方或较徒的纹样上采取有一定规律的面积穿经和色方法;"掼"是在一定坡度的纹样中(除单色外)二色以上按色之深浅有规律有层次排列,如同叠上去似的和色方法;"勾"是纹样外缘一般均用较本色深的线、清晰地勾出外轮廓,如同工笔勾勒作用;"抢"又叫枪色或镶色,是用二种或两种以上(甚至更多)深浅色之调和运用枪头相互伸展起到工笔渲染效果表现纹样质感。
缂丝作为最早用于艺术欣赏的丝织物,素以制作精良、古朴典雅、艳中带秀的艺术特点著称,被誉为"织中之圣"。同时由于经得起摸、擦、揉、搓、洗,它又获得"千年不坏艺术织品"之誉称。缂丝作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历代缂丝精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缂丝技艺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色,具有相应的文化与科学价值。
制作工序
缂丝能自由变换色彩,因而特别适宜制作书画作品。缂丝织物的结构则遵循“细经粗纬”“白经彩纬”“直经曲纬”等原则。即:本色经细,彩色纬粗,以纬缂经,只显彩纬而不露经线等。由于彩纬充分覆盖于织物上部,织后不会因纬线收缩而影响画面花纹的效果。缂丝的工艺流程,一般有11道工序:
1.落经:将生丝调到织机后轴上。
2.牵经(穿竹筘):把生丝经线按需要的根数、尺寸牵出。
3.上经:包括接经头、拖刷经面、打结、嵌经面、捎紧。
4.挑交:把经面上的经丝交替分成为一根上一根下。
5.打翻头:把每根经丝扣上丝线圈,结在木条板上,分成上下两排,使经面可上下交替开口。
6.拉经面:在上好的经面上,拉上几梭纬线,使经面排列均匀。
7.上样:把图案勾稿用撑样板托于经丝下面,用蘸墨毛笔依样在经丝上勾画出来。
8.摇线:将熟丝色线摇绕至梭子中的竽筒(材料为竹子或木头)上,然后将线筒装进梭子。
9.缂织:足踏竹棒,控制翻头上下开口,手工穿梭,穿梭后将梭子在纬线上均匀拨压,另一手将线条轻轻按捺,逐渐放松,使纬线拨压好后交替经面开口穿梭拨压。完成后将作品从织机上剪下。
10.修毛:完成后的缂丝织品正面附毛(纬线线头),织品铺平后用剪刀将线头修剪无痕。
11.装裱上框:将织品裱装于镜框之中,精品多以红木镜框装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