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堂的开学时间
古代中国是传统的农业社会,一切社会活动都会围绕着农事展开。春夏秋正值农忙之时,想上学,那就要等到冬季农闲的时候了。
在汉代,最为流行的是春,秋,冬季入学。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了具体入学时间: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
南北朝时期,冬季入学成为了主流。《北齐书·李铉传》中便有“春夏务农,冬入学”的说法。
到了宋代,冬季入学的时间不再是十一月了。陆游《冬日郊居》一诗中云,“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自注即称,“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
古代是没有寒暑假的,那么古代学堂的假期和我们现在有什么不同呢?
古代学堂的假期
我们现在的假期有:端午、中秋、新年等等这些传统假期,而在古代除了这些传统假期,他们还有三个比较特殊的假期。分别是:“旬假”、“田假”、“授衣假”。
旬假:旬假是一种常假,规定是十天就可以休息一天。徐铉《九月三十夜雨寄故人》:“寂寥旬假日,萧飒夜长时。”
田假:因农事忙而放假,故名。也称作“农忙假”每年五月开始,为期一个月,这一个月内,学子可以回家帮家里务农。《新唐书·选举志上》:“诸学生通二经,俊士通三经已及第而愿留者,四门学生补太学,太学生补国子学。每岁五月有田假,九月有授衣假。”
授衣假:国学每年九月的假期,据史料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每年的九月份天气转凉,出门在外的学子需要回家收衣,到学堂过冬,为期一个月。《新唐书·选举志上》:“每岁五月有田假,九月有授衣假。”唐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之九:“初当授衣假,无吏挽门铃。”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对古代学堂多了些了解呢?再者,古代的交通,远不及现在发达,相比古代学子的“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我们现在的学生是不是很幸福呢。另外古代学堂的学习内容也与现在大相径庭。
古代学堂的学习内容
虽然大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不同时期学习的侧重也有所不同,但总结下来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基本才能。
礼即礼节,相当于我们的德育课;乐是音乐、诗歌、舞蹈等;射即用以锻炼体格的射箭技术;御则是指驾驭马车的技术;书是书法;数即算学,也就是让很多人头疼的数学。
另外,古代的学子可没有我们现在这样的义务教育,根据朝代的不同,学费也有不同的规定。
古代学堂的学费
夏商周时期,学堂为贵族而设,是“学在官府”,所以并没有学费一说。到了春秋时期,随着学堂的普及,上学需要交学费就成了自然的事情,孔子有云: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给我十条肉,我便教你。所以古语中的“束脩”就成了学费的代名词。
而历史上学费最高的时期便是隋唐了,随着科举制度的产生,上学与为官有了密切的联系,想通过求学而走上仕途的寒门学子数不胜数,这便刺激了学费的上涨。
与隋唐正相反的是宋朝,官家不止包办了学费,甚至还会给一些“太学”的学生发放补助,可以说是很支持学子们的学习事业了!而明清时期的私塾学费则是老师和家长“商量着来”,少则80斤,多则120斤的麦子就成了私塾先生的主要经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