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西关大屋,作为广州最为经典的历史记忆载体,最具特色的建筑,承载着广州过去的古老面貌,传扬着广州变迁的精髓,成为广州向现代化都市发展中难得保留的绚丽色彩。
关于西关大屋
“西关大屋”具备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它是砖木结构,而采用的一律是青砖。第二,大门采用可推移的木趟栊。第三,是采用图案色彩缤纷的满洲窗。
西关大屋是清末豪门富商在广州城西“西关角”(今荔湾区)一带兴建的极具岭南特色的广州传统民间住宅形式,被称为“西关大屋”。西关在明朝已成为广州城区的商业中心,十八甫在明代已逐渐形成。而西关角形成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范围包括文昌桥、大观桥、泮塘、昌华园周围一带。西关大屋集中在宝华路、多宝路、宝源路、逢源路。后来又扩展到西关的其他地区,多为名门望族、官僚巨贾所建。
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其平面布局按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纵深方向展开。其典型平面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厅堂。中轴线自前而后,自南而北,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天井、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一般大屋为二三进,形成颇多的中轴线。两旁偏间前部左边为书房及小院,右边为偏厅和、客房。客房顶为平台,供乘凉、赏月和西关小姐们七夕拜月(拜七姐)等。偏厅、客房后面为卧房、厨房等。庭园中栽种花木,筑有假山鱼池,颇为典雅清幽。
西关小姐
广州素有“东山少爷,西关小姐”的民谚,它描述了不同区域的聚落划分,也令“西关小姐”成为老广州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
“西关小姐”这一称谓产生于清末,当时的广州西关地区自十三行建立以来,经济富庶,在今天荔湾区宝华路、多宝路、逢源坊一带豪宅林立、巨户云集,在这些名门望族所生活的西关大屋中诞生了一群千金小姐,坊间遂将清末民初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居住在西关一带出身富裕的女子称为“西关小姐”。
晚清时节的西关小姐,其装束十分时尚高雅。由于小姐们家境富裕,其中又有不少接受过西洋教育,所以,她们在当时引领着时尚潮流,是当时广州最时髦的女性。
西关小姐与富有紧密相连,富女出嫁的故事也令人瞠目结舌。一位西关大宅主人周老十,将女儿许配给港商蔡老赞之子,他嫁女的嫁妆太多,甚至无法一一列清,最后周家就在册子上写了“不求人”三字,表示女方送去男家的物品一切俱备,可不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