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番仔楼的建筑代表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3-17 09:30:54  来源:奇路旅行家  作者:南鲤
核心提示:番仔楼是一种中西合璧的闽南民居建筑。番仔楼是闽南一带对于洋楼的称呼。番仔楼多为民国时期,由闽南的南洋归国华侨所建,因为建筑样式中西合璧,与闽南传统古民居截然不同,且建筑材料多为南洋直接运输而来,故被称为番仔楼。

  番仔楼是一种中西合璧的闽南民居建筑。番仔楼是闽南一带对于洋楼的称呼。番仔楼多为民国时期,由闽南的南洋归国华侨所建,因为建筑样式中西合璧,与闽南传统古民居截然不同,且建筑材料多为南洋直接运输而来,故被称为番仔楼(“番仔”是过去闽南一带对南洋人的贬称)。


  石狮永宁杨家大院


杨家大楼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泉州市石狮永宁镇,年轻的杨邦俊跟随跟随叔伯兄弟也加入了“下南洋的”的队伍中,远赴菲律宾谋生。


  爱拼才会赢,杨邦俊与族人在异国从码头装卸工做起,几经波折,艰辛创业,杨家族人成立了经营烟草业、卷烟业的杨梭公司,他们的名字也传遍菲律宾的大小角落。


  这段峥嵘岁月,被写进了杨家大楼。


杨家大楼主楼


  杨家大楼,位于有着“番仔楼博物馆”之称的石狮永宁镇下辖的后杆柄村。建于1929年,完工于1933年,当地人称之为“九十九间”。


  但实际房数并不止如此,杨家大楼总房间数有170多间,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被誉为“泉州规模最大的华侨民居之一”、和“民国时期闽南华侨建筑的典范”。


杨家大楼内部


  杨家最风光的时刻,人丁兴旺时,曾四代同堂,有200多嫡亲人口,加上百余佣人,共有300多人。在洋楼楼顶的一个亭子里挂着一口大铜钟,到了开饭时间便会有人撞击通知,可谓“钟鸣鼎食”。


  南安省新林路大厝


  清咸丰年间,南安市省新镇人林路,年轻时在码头做搬运工,有天躲在商船上去了新加坡,后来认识一位美国建筑商,包到一小部分工程,从此发迹,承建了新加坡许多重要建筑。


林路大厝


  1908年林路在家乡亲自设计建造一座半宫殿式民居,中西合璧,别具一格,即“林路大厝”。中间为正屋、叠楼,两旁为祖厅、书房,共有房屋99间。主体建筑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竣工,全部工程至民国初才完成。建筑材料采用钢筋、水泥、红砖、釉瓦,不用杉木,开泉州新建筑风格之先。


林路大厝内南洋风格的地砖


  南安一带曾流传“有林路富,无林路厝”的谚语,意思是你可能和林路一样富,但不可能有林路这样的大厝。


  泉州晋江志成兄弟楼


  民国期间,志北、志端兄弟在菲律宾生意如日中天时候,于民国二十三年七月(1934年)回家乡泉州晋江吾坑村建造一幢占地两亩五分九的番仔楼,又叫“霸土楼”,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竣工,拱门名为“拱辰别墅”,楼顶字匾为“志成兄弟楼”。


晋江志成兄弟楼


  当时此建筑轰动整个泉州地区,许多外乡人都来参观,建造这栋大楼的材料,均选用外国进口的“马标”牌的水泥、“大力士”牌的钢筋,吕宋的锌管、柱面采用上海的的云雾石材配色抛光,汕头额绿瓷栏杆,杉料全用分连柴,连建筑师都是香港、欧洲聘请过来的。


志成兄弟楼


  材料总耗资两万一千五百块大洋建成后共花费约5万大洋,志成兄弟楼有闽南特式红砖楼,中西结合各种造型及精堪的水泥浮雕,石雕,木雕等各种各样雕花,独特的建筑结构和139道门林立就,约50间房间,规模之大,建筑之宏伟,由此可见。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闽南番仔楼的建筑代表,番仔楼集闽南传统古民居与南洋建筑的优点,因设计师建筑想法各异,工艺价值高,各种石雕、砖雕、彩画、拼砖、灰塑等让人惊叹,是闽南侨乡的一颗颗建筑瑰宝。


  番仔楼以闽南泉州数量及精品为多,其中以石狮永宁镇丰富的番仔楼样式及丰富内涵为代表。


  番仔楼不仅建造精美,并且富含闽南华侨南洋打拼的辛酸血泪!每一幢番仔楼,都是一段生离死别、背井离乡、白手起家和荣归故里的故事。过番的闽南人义无反顾地走向海洋,在异国他乡辛勤劳作,艰苦创业,衣锦还乡,而背后家乡的番仔楼则是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百年见证!

 

本文标题: 闽南番仔楼的建筑代表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033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