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的起源,要追溯到原始社会,在当时,供出入的洞口只有一个,那就是门洞,作为建筑中独立的窗洞还未产生。因此,可视原始唯一的洞口形式为门洞与窗洞的合一形态,采光通风都靠这一个洞口实现。
随着建筑和人类文明的发展,窗逐渐与门发生了功能和形式上的分化,开始以独立的形式出现。在原始建筑中,人类学会使用火之后,具有“窗”含义的洞口先是由通风排烟的需求产生的。在原始穴居住所中央都有一用于取暖、照明和取食的“火塘”,在长期生活中,原始人发现烟是向上方飘散后,为了让火塘处的烟能够顺利排出去,往往在其居所的上部打开一个小口,就这样,独立的原始窗洞便产生了,这就是最早的窗——天窗,即是“囱”。
天窗虽能解决室内空间的采光通风和排烟的基本要求,却难以抵挡雨雪的侵袭。于是人们的小脑袋瓜又开动了,为了追求更舒适的生活,开始把天窗的位置往下移,在建筑的侧面开孔洞,这称之为“牖”,既解决了雨雪的困扰,又兼具通风、采光、排烟的功能。
▲半坡遗址——牖
但原始的窗很简单,没有什么复杂的装饰,随着生产生活的需要,当洞口的尺度开得较大时,就用木棒横撑在洞口做遮拦,名为“交窗”,这些木棒我们可以看做是窗棂的原型。
西周早期,有两尊青铜器:兽足方鬲和刖刑奴隶守门鬲,它们正面中下部皆铸造双扇板门,并在其余三面雕刻十字棂格窗。这是我国已知古代窗形象实物中最早的青铜器,也足以说明制作工艺的发展,窗由原始窗洞发展到有十字棂格的窗。
秦汉时期,门皆是木板门,采光主要靠窗,并且窗为固定扇,不可开启。此时窗框内有木质棂格,主要是为了固定遮挡及采光所用的纱布材料,形式简单、粗壮,棂格图案有直棂、横卧棂、斜棂格等。窗有棂条窗、百叶窗、菱格窗、支窗、横披等,其中以直棂窗和菱格窗为多见。窗洞形式在常规情况下都采用矩形或方形,三角形和圆形也有出现,从广州出土的汉代“楼阁式”陶屋中就可见三角形横披窗和开在侧墙上的复合几何图形的窗样式,颇为独特新颖。
▲汉代窗样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棂窗样式较普遍,窗的形象有窗框四角向外作放射状的特异形式,窗框内为粗壮的直棂条。
隋唐五代,窗户以直棂窗与睒电窗为主,直棂窗中又分为破子棂、板棂两种。破子棂窗棂条是用正方形棂条对角锯开而形成两条断面为直角三角形的棂条,尖头朝外,平面朝内,便于糊纸。现存唐代的五台佛光寺大殿的窗就为破子棂窗。
宋代是我国木构建筑成熟的时期,自宋朝之后,民居中窗扇逐渐发展为可拆卸、开启的活动窗。刘枫曾总结出:“唐代以前以固定的直棂窗为主,自宋以后可开启的窗逐渐成为主流形式。”《营造法式》第一次完整的记录了小木作制作技术以及功限,其中记录的可开启的阑槛钩窗成为后代各种窗样式发展的标杆,此历史时段中窗棂图案也得到飞速发展,如井字格、古钱纹、万字纹、龟背纹等。宋代窗的功能从满足基本的通风采光,发展为以窗观景的作用,再发展为建筑中重点装饰的部位,同时承担起审美教化的作用。
明清时期的窗种类繁多,图案变化也达到百花齐放的状态,槛窗和支摘窗在这一时期被广泛使用,且南北方窗形式差异较大。《清式营造则例》中对窗各部件的营造有明确的等级规范,装饰风格直接反映建筑的等级和主人的身份地位。
民居中的窗可集中反映其建筑及文化的特征,紧跟历史长河的变迁,窗也随之变化发展。从中可明确得到窗形制变化的差异以及窗制作技艺稳步上升的轨迹,以及人们在门窗之上所寄托的强烈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