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木雕是中国著名的民间木雕体系之一,与东阳木雕、黄杨木雕及龙眼木雕并誉为“中国四大木雕”,其历史悠久,始于唐代,盛于明清。它应用广泛,造型丰富优美,地域特色鲜明,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木雕的特点
题材
潮州木雕题材丰富,有金碧辉煌、精雕细刻的神龛、宣炉罩;有图案纹样优雅、装饰华丽的屏风;有似与不似、形神兼备的戏曲人物和脍炙人口的故事,有寓意祥瑞的龙凤、象征高洁坚贞的梅、兰、竹、菊。这无限丰富的题材,促使木雕大师们去探求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与手法,其创意新颖,技艺高超。它正如张鉴轩宗师所总结“杂杂、匀匀、通通”特色,达到“细而不腻、大而不空、繁而不乱、艳而不俗”相当高的美学境界。
分类
潮州木雕用途分为:建筑装饰、家具装饰、神器装饰、案头摆设。精巧雅致的潮州木雕被广泛应用于的祠堂、庙宇、建筑物的门窗、匾额、承柱、藻井;以及家用器物上的屏风、几桌、床炕、茶橱、宣炉罩等,而潮州民俗中迎神赛会、祭祀祖先的神龛、神轿、烛台、挂屏等神器:还有供欣赏陈列的花篮、龙凤、龙虾蟹篓、百鹰图以及大型挂画等案头木雕装饰,在璀璨夺目作品的面前,人们惊叹传统之深厚,工艺之精美绝伦,所有都具有实用、艺术和收藏价值。
技法
以坚韧度适中樟木为主材的潮州木雕,雕刻技法有沉(凹)雕、浮(凸)雕、圆(立体)雕、通雕(多层)和锯通雕(单层)五种,其中通雕吸取了浮雕、圆雕等技法而融会成玲珑剔透的技法,它的出现,在木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雕刻技法上则依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装饰,把浮雕、通雕、线刻或单独或综合地灵活运用,以表现不同的形式美。每件精品都向人们娓娓讲述其雕法的多样,创作的甘辛,还有鲜有人知的技术细节和个人传奇。
历史中的潮州木雕
潮州木雕可追溯至唐代。唐昭宗年间,任职广州的刘恂在编撰《岭表异录》中指出,牙雕、木雕及枹木履在当时已呈现出超高的制作水平。至宋代中期,木雕已运用到寺庙等大型建筑之中。明代期间潮州木雕的精益程度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雕刻技艺趋于完美。如今存于开元寺的千佛塔,做工精美,造型绝伦。现潮州市博物馆馆内藏品“仙姬送子”“府楼猴”等圆雕,更给人一种精美绝伦的视觉体验。建于明朝天启年间的庵埠文祠,在建筑装饰部分多采用潮州木雕,横梁圆雕隔架,木雕造型夸张,很有感染力。
建于明成化元年的潮州府镇海楼是明代潮州府衙署谯楼,俗称府楼。栏杆以108只木雕猴子作为装饰。猴子雕刻比例准确,民间称之为“府楼猴”。之所以用猴子作为装饰,原因是州府在古代为百里方圆的侯郡,“猴”谐音“侯”,故用猴子装饰。府楼猴原有108只,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军围攻潮州府署,逼迫清兵投降,潮州知府以府楼为据点顽固抵抗,革命军火烧府楼,木雕猴子也随着化为灰烬,所存两只先被民间盗走当作神像在家供奉而幸存,后收藏于潮州市博物馆。
到了清代,潮州木雕已进入全盛时期。门楼藻井、家族宗祠、府城公祠中镶嵌大量潮州木雕,造型优美,各式各样的木雕应有尽有。
潮州木雕的雕刻工艺反映了潮汕人心灵手巧的悟性,吃苦耐劳的精神,精打细算的性格和精明强干的作风。这种文化秉性不仅使潮汕手工业得以繁荣发展,而且使潮汕的工艺美术在全国也占有一席之地,潮绣、抽纱、枫溪瓷器等工艺品就享有盛名,潮州木雕则以其典型的潮色潮味而在全国的木雕艺术中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