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白族民居建筑特色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4-07 14:42:15  来源:白语茶座
核心提示:从剑川海门口时期到21世纪初,剑川白族民居建筑结构大体经历了“干栏式”结构、简陋平房结构、土木式楼房结构以及砖混楼房结构和钢混楼房结构几个民房结构变化的时期。

  从剑川海门口时期到21世纪初,剑川白族民居建筑结构大体经历了“干栏式”结构、简陋平房结构、土木式楼房结构以及砖混楼房结构和钢混楼房结构几个民房结构变化的时期。剑川白族所拥有的房屋结构主要包括木结构、砖混结构、钢混结构数种。



  “干栏式”木构房


  剑川海门口遗址考古清理遗迹,一般房址长约550厘米,宽约220厘米,屋面为木构建组成,壁为木骨篾编糊泥墙,屋顶用茅草搭建。遗址木桩排列整齐,平面呈方形柱网分布,中部木桩排桩柱将房址分为两部分,房屋朝向及房门开向位置不清。此类建筑发展至后期(约距今2000~2500年),大多已移至坝区或山区,形成明显栏式单坊楼房,这些栏式楼房具有上下两层功能不同的特点,即上层供居住,下层作畜圈。至今,境内民间农户尚保留上楼下栏的很多面房,即“干栏式”建筑演变成的楼式圈房。楼上供居住或堆集储存物,楼下圈养大牲畜或养猪。这种楼房与“干栏式”建筑的不同点只是屋面由茅草变成瓦屋顶,四壁由泥糊发展到土筑,板壁隔整。



  木楞房


  白语称“格子吼”[gelzixhot],一种以圈木两端抠凿出上下桦卡,扣成正方形或长方形木楞墙体,墙体上方支屋架以木板作屋顶。此等平房墙高约8市尺,面积8~9平方。正面设房门,屋内通畅,居室、火塘、粮食杂物等家当全然混为一体,不分开间。另一种于房子四角及中间置木柱,中柱一般高1.26丈至1.8丈,边柱一般高8.6市尺至9.6市尺,开间有两间或三间不等,面积约16~24平方米左右。杜间以横木为梁为墙,留有小孔为窗者,亦有封闭不留窗者。屋顶以6尺左右薄板前后两面各以三路横线重叠覆盖作屋面,上压石头以防止狂风刮落木板。此类木楞房正中设堂屋,以火塘为灶,供家庭饮食,堂屋正面设门供出入,左右偏房为居室、客房或储物室。20世纪70年代以后,屋顶木板大多改为瓦屋面。此等木楞平房牢实保温,抗震能力极强,但开间小。因全用圆木、木板为原料,木材使用量过大,对森林保护极为不利,已不提倡。


  土木房


  由于剑川土地贫疮,气候寒冷,经济发展缓慢。明代以前的剑川市井中,除寺庙建筑、地方行政衙署建筑等为楼房之外,民居多为平房。明代以后,随着地方盐业经济的发展。商业马帮经营范围的扩大,尤其是科举考试以后,地方人才的不断发展,境内以剑川古城、弥沙、乔后盐井及甸南、沙溪的市井为代表,逐渐形成土木结构民居建筑群。土木结构民居分两种,一种为土木结构平房,一种为土木结构楼房。


  平房或采取筑土墙以墙抬梁形式构建,或四圈设柱,以梁柱为构架,筑土墙或土基砌墙构建。平房均为单坊三开间,中间正面设置堂屋门,左右次间面壁有筑土墙者,亦有用木板隔整者。早期的平房门窗户壁设置简陋,不规整,屋顶亦视经济力量,先用木板作屋面,逐步改变成瓦屋顶。明代以前的平房均土筑地坪,墙脚基石以杂石铺垫,逐步提升至块石、条石墙基。城区土筑地坪一般高出庭院,乡村土筑地坪多与庭院平齐。平房中堂开间稍大,一般顺深1.6市丈,进深2.16市丈;偏房开间稍小,一般顺深9.6市尺,进深2.16市丈,采光较差。梁柱架构的高度中柱约1.6市丈,边柱一般8.6市尺。横梁多用圆木,有扣桦与房柱连接,无论墙台梁或梁柱结构,均两面设横梁三道,横梁上以椽木或杂木铺钉,视经济实力或以茅草覆盖,或以木板覆盖,或以青瓦覆盖为屋面不等。



  明代,房屋未形成统一格局,一般院落采用“一进两院”、“平房带闷楼”、“数间一平排”、“四合院”,不追求格局的完整对称。明代中前期,县城内所建营盘、官宦人家和少数富户及弥沙、乔后、沙溪等乡井富户渐次建盖楼房,早期楼房先为单坊平房带闷楼(即平房高度增加,一般高1.8~2.1市丈左右),至明代中后期,楼房逐渐形成“一正两耳”“两坊两院”“单坊数间”及“四合院”等院落形式,并稳定建成高度一般为“上七下八”格局(即楼下8尺,楼上7尺,楼上高度以前后檐柱顶端为准)。楼房开间进深、顺深与平房相等,楼梯多于中堂靠后檐墙设置,楼梯靠厅堂面有装置屏风者,或无屏风者不等。楼房下层三间,左右次间以板壁隔整,各留门窗,作居室或客房;中间为堂屋,早期无格子门,或以门窗户壁遮挡防盗,或空无遮挡以客堂居之。楼房上层三间,中间或有板壁隔整,或通敞相连。这一时期民居住房尚无统一格局,庭院形式多样。



  明代中后期,境内楼房建筑结构更加完善,富户楼房过梁、窗户,多喜雕花,门楼设置斗拱,门楼正面多有翘角。楼房所用横梁已普遍使用方料,大梁、二过梁均采取上挂下扣的桦卯扣接手段,进深梁通用穿坊、檐柱、京柱通常落地,使楼房的抗震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正房左右增置耳房,耳房左右有设双间者,亦有单间者,或仅置单边耳房者,视经济实力及宅基地积实际决定。为增加采光度,清代中后期楼房开间进深缩短,一般进深1.2—1.26市丈。富户门窗户壁多用雕花,中堂多设格子门,雕花式样各异,雕刻手法,精细典雅。至清代中后期,庭院已形成“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之类庭院格局。民国年间,境内富户建筑更趋完备,除“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之外,“走马转角楼”、“六合同春”、“一进数院”等格局亦相继形成。


  明代中前期直至20世纪70年代初,无论平房、楼房、民居墙壁均用土筑墙或土基墙、土筑墙一般由墙脚筑至楼板底线,偶有墙脚筑至后檐横梁部分者。土筑墙上部一般由土基支砌封顶,或以木板隔整封顶。明代后期,富户土墙基础已改为条石支砌,台阶檐石均使用块石,压檐石条石一般使用3—7块,必须单数,台阶土筑地坪已改用角砖铺设。楼下房间采用木板铺设地板。阶沿至庭院均设置条石阶台,庭院地坪多用卵石铺就。



  明代中后期出现楼房以后,境内房屋建筑部件更加丰富,大都属于境外引入,其建筑构件名称中,外来借词逐渐增多。这一时期开始,剑川建筑艺术向外学习的机会增多,境内木构件制造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砖木结构:20世纪40年代以后,青砖垒墙,雕石贴墙等建筑手段已由富庶人家使用于木结构楼房。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县城及乡镇单位建房,民居建筑已开始普遍使用砖木结构。砖木结构建筑除墙壁用料不同以外,建筑形式与土木结构相同。其最大的优点即住房内空间增大,墙壁防水能力更强。



  砖混、钢混结构:20世纪90年代初直至2005年,县城单位建筑初用砖混,继而改用钢混结构。这种结构逐渐普及于民居建筑。此后,民房高层增加,已达三层、四层。层高多为8-9米,开间仍然正房三间,使用面积每间一般不低于9平方。此类民居建筑多采用仿古建筑形式,屋顶、屋檐多用瓦当装饰,大门屋面以瓦当翘角飞檐,尽量保持民族建筑风格,楼层地板台阶多用瓷砖、磨石装饰,亦有用木地板条装饰者。门窗或以木质雕花格子门、木质穿梭门等装饰,或以铝合金框玻璃门窗装饰。因土地规划所制约,庭院较小,普遍建有仿古翘角照壁。由于单一的强调青瓦白墙装饰,加之追求现代建筑的直线条规格,原有白族独特的古建筑孤脊、曲线屋顶、缓冲屋披、椎卯扣接,多元色雕装饰等建筑特点、建筑手法逐一受到损害,这种建筑形式在城镇、乡村,已形成普遍采用的建筑模式。


  附:土木结构平房建筑物白汉语名称对照表


  白语名称汉语名称


  咒欧待[zophhoxdei]石脚


  固子[gvzix]椽子


  板枪[baintqianl]土筑墙


  壮烟宣[zuanxyuinlxuin]檐口坊


  尊欧[zuinlhhox]土基墙


  架营[jiatyent]屋脊


  阶得彼[gaildebix]阶台


  婀银欧[hhexyindhhox]后檐墙


  阶得梯[dedzex]台级


  欧匡[hhoxkuant]墙洞


  皆抠[jizipkol]天井


  垣模[nguaipmox]板瓦


  夺曾[dopzex]中柱


  垣波[nguaipbol]筒瓦


  曾[hhexzex]后柱


  逼偏[biaipiail]墙壁


  得曾[dedzex]前柱


  门省[meidseinp]门


  垣挂[nguatguax]中梁


  门薄[meidbod]门框


  得垣[dednguat]前梁


  门拐子抠[meidguaitzixkox]门轴枢


  婀垣[hhexnguat]后梁


  围欧[weilhhox]围墙


  垣得子[nguatdedzix]標条




 

本文标题: 剑川白族民居建筑特色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0428.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