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村落古建筑民居的保护与开发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4-08 14:07:13  来源:广西艺术学院
核心提示:篁岭,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东北部,是“晒秋”文化的起源地,被称为“最美中国符号”,同时还是一座拥有六百年历史的徽州古村,至今仍然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古建筑。

  篁岭,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东北部,是“晒秋”文化的起源地,被称为“最美中国符号”,同时还是一座拥有六百年历史的徽州古村,至今仍然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古村落属于典型的山居村落,四面环山,周围千万棵古树围绕,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古建筑搭建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高低错落有致的形态。“地无三尺平”给了篁岭一个完美的转折,特殊的地理环境为篁岭古村落居民创造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自然条件再加上丰富的人文资源给古村落带来了源源不断地寻乡之人,让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我们从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开发模式进行探析,以感受不一样的乡愁。


  (一)篁岭古民居的形态与平面布局形成


  1、山居人家,聚族而居。据道光版《婺源县志▪山川》所载:“此地古名篁里。篁岭(山),县东九十里,高百仞。其地多竹,大者径尺,故名。”“篁岭(村),离城八十五里,曹氏世居。”这么看来篁岭曾是是曹氏聚居的村落。走下缆车,迈过数十棵红豆衫木的林道后,百来栋民居房舍依靠山的陡坡便出现在眼前,围绕水口呈扇形梯状错落排布,层层叠起,鳞次栉比。篁岭的水口是古徽州村落水口文化的缩影,被称之为“地之门户”,仅反映当地与自然和谐相处,更实表达了古人对于风水的诉求,对和谐吉祥的向往。山下,则是层层梯田簇拥,弯曲回绕。



  2、巷道纵横,桥井交错。古村落建筑的布局则是依照“三桥六井九巷与天街”进行打造。村中的桥、井、巷错落分布,俗称“三桥六井九巷”,三桥即步蟾桥、安泰桥和通福桥。六井,井指的是“塘”,其中有五色鱼塘、方塘、尚源井、忠延井、霞披井和廉井。九条巷则以天街为主街曲折延伸通往村落每家每户,深街窄巷,容易给人静谧幽深的空间感。


  3、门厅、天井、厅堂是篁岭古民居三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开放又封闭、明亮又幽暗、室内外空间不断交替变换的格局,形成传统村落民居虚实空间的形式美。


  (二)篁岭古民居的用材与主要构件形式


  1、结合徽州文化,民居以砖、木、石为原料,就地取材,来源于自然又反馈于自然。


  2、徽派传统,木构架为主。横梁一般选择较大的为硕大的木料,在中间的位置稍微拱起,称之为月粱或是“冬瓜梁”。立柱的用料相比?M梁就会细很多,俗话称“粗梁细柱”。


  3、地无三尺平,房前屋后晒农物。篁岭虽保存良好的徽派古村落格局,但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房屋结构开式却很特殊。居民楼为三层楼,上下两层对着一高一低的两条路。一楼大门前是道路,大门后是厅堂;二楼开后门到达的是更高的另一条道路,前门拦腰上下砌墙,将直径十厘米的长木杆固定在墙窗外,上面放着晾晒农作物的竹匾,解决了丰收季节晾晒的空间,“晒秋人家”正是如此。自然的局限限制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但人类却用智慧展现出别样的风景。



  (三)篁岭古民居的装饰特点


  1、徽三雕,工艺精。“木雕、砖雕、石雕”艺术装饰是徽派古建筑装饰艺术的精华,是彰显主人身份与智慧的象征。木雕的木料多选用上乘的古樟与楠木,主要是因为其具有坚硬不易开裂或不易腐蚀的物理性能,常常在民居建筑与祠堂、庙宇和民居室内的斗拱装饰上都能看到;砖雕则是选用的则是当地烧制的水墨青砖作为原材料,质地细腻软硬适中,便于各种造型的与技法的运用;还有的就是石雕,主要是青石,这种石材石质坚硬,石色青黑,纵然经历了百年历史的风雨洗刷仍然保持完好。


  2、粉墙黛瓦。主要是指外墙涂抹白垩的白色外墙涂料,再加上瓦片,使黑、白、灰组成了古村落的色彩基调,这种极具地域性色彩就是篁岭村落的代表色。在时间的冲刷下墙体上留下风吹雨打的斑驳纹理,这种斑驳的纹理丰富了古民居的历史的韵味,虚实对比的关系仿佛让人置身于山水墨画中。


  (四)篁岭古民居的民俗


  在篁岭民俗文化展览馆中,以篁岭的民俗为基调,围绕着二十四节气展开了图文并茂地诉述着篁岭人家百年来的记忆。同时还将婺源婚俗、祭祀、民规村俗等以实物的形式陈列与典藏,让民俗文化真正意义上活起来。晒秋文化作为篁岭特有的符号,每当日头出来,数百栋徽派古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坡面错落排布,春晒茶叶、夏晒山珍、秋晒果蔬、冬晒熏腊,风雨洗刷的徽派民居外墙与晒架上五彩缤纷的果实形了组合,绘就出“篁岭晒秋图”的作画。



  (五)篁岭古民居的传承与保护模式的重新思考


  篁岭古村,开发前已是半空心村,70%的村民已下迁,留守村里的大多都是老人与小孩,闲置房屋无人照管,很多的房屋腐烂倒塌。本就处于山区,交通不便,水资源缺乏,更不用说医疗与教育的条件。篁岭还是逃不出像诸多村落一样,自生自灭而消逝于群山之中的命运。2009年,婺源旅游规划的抢救性开发,给了篁岭古村落重生的机会。


  1、保护与改造。对古村的民居危房进行修补与加固,对道路进行了拓宽,对地质灾害存在的隐患进行治理,对村落中古树进行有效的保护措施,并将区内无力修缮与保护得古建搬迁于此,进行维护有开发。高品质的修复与改造,修旧如旧,全面恢复古村落的面貌是还原村落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2、村民身份的转换。开发公司与农户共同开发农业观光体验项目。“篁岭花海”就是开发公司向村民租赁了近千亩梯田,实行统一规划的种植,打造四季花海观光园,农户真正地由“庄稼汉”转换成“园艺人”,让农户有了稳定的收入。


  3、生产模式的转变是村落灵魂的丧失也是村落生机的恢复。印象中的村落,夕阳西下,三三两两的村民们,坐在自家门择菜,聊着村里不多不少的新鲜事,身后是家里的袅袅炊烟,期盼的是明天更好的日子。在篁岭,原住民不再是原住民,变成了维护环境卫生的大叔,负责晾晒谷物的大妈,或者是向游客展示才艺的手工艺人,这些被返聘回到村落,维护自己的“家”。这是开发公司是采取全面收购古村产权的方式,通过“以屋换屋”的形式,即1:1的房屋补偿,将村民集体安置搬迁至山下,同时形成“人下山,屋上山、貌还原”的村落保护与改造。


  (六)结语


  走过黄山脚下的徽派人家,也领略过云南的风景人情,窥探过厦门的民国记忆,只是这次的篁岭却以另一种感觉呈现出来。少了一段原住民的闲暇时光,也多了一份实实在在的村落记忆。不可否认的是,篁岭的旅游开发与保护模式,是现在很多乡建以及传统古村落传承、保护与开发的一种可探寻的模式,但不是照搬,而是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更加科学地进行保护与开发。中国城市传统文化已经无法恢复,乡村文化还是能抢救的。望得见山,看得到水,便能记住乡愁。


 

本文标题: 浅谈传统村落古建筑民居的保护与开发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0434.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