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古代人“吃茶”,和我们喝茶有何不同?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5-07 11:25:40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所谓“吃茶”是将茶与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这就是当时唐朝最流行的一种吃茶的方式。陆羽在《茶经》中就记载了这种吃法。这样的茶粥应该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味道,应当是美味至极。难怪会叫做吃茶。

  我们平常总说喝茶,但是在中国古代,吃茶却是比较流行的。那么“吃茶”是如何演变到现在的喝茶的呢?


  吃茶这个说法其实是和当时的烹饪方式有关。


  从唐朝时期开始,茶会被做成粥的样子,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为粉末,放到水中去煮。


  所谓“吃茶”是将茶与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这就是当时唐朝最流行的一种吃茶的方式。陆羽在《茶经》中就记载了这种吃法。这样的茶粥应该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味道,应当是美味至极。难怪会叫做吃茶。



  如果说,唐代的煎茶重于技艺,那么宋代的点茶更重于意境。宋代蔡襄《茶录》载:“茶之佳品,皆点啜之。其煎啜之者,皆常品也。”表明宋代沏茶,时尚的是点茶。 


  到了宋代,点茶成为了一种新的流行方式,也常用来在斗茶时进行,既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进行,也可以独个自煎(水)、自点(茶)、自品,它能给人带来美妙的身心享受,能唤来无穷的回味,宋代点茶比唐代煎茶法更为讲究,有一整套规范的程序。


  点茶与煎茶的区别在于,茶末不再是水二沸时投茶煮,而是将茶末适量入盏中,再把煮好的水用“汤提点”(煮水瓶)注入盏中,先是调成膏状,再接着注水,用茶筅快速击打,使茶与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为止。


  茶的优劣,以饽沫出现是否快、水纹出现是否慢来评定。沫饽洁白,水脚晚露而不散者为上。因茶乳融合,水质浓稠,饮下去盏中胶着不干,自然称为“咬盏”。



  宋代点茶时强调水沸的程度,谓之“候汤”。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冲点出茶的色、香、味。宋代点茶,煮水改用肚圆颈细高的汤瓶,因为很难用眼辨认煮水的程度,因此只能依靠水沸的声音来判断煮水。


  日本的抹茶就是学习了唐朝的茶碾成粉后再饮用。而当下一提到抹茶,大家都会觉得他来自日本,但其实真正的抹茶起源于中国的唐朝,日本只是保留了唐朝时期抹茶的方法。


  古人会采用撮泡茶泡茶法是在明清时期才流行,古人会采用撮泡茶。今日流的泡茶法也多是明代撮泡的延续。明代开始,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的饮茶法,逐渐代替了唐代饼茶煎饮法和宋代末茶点饮法,即所谓撮泡法。置茶于茶壶或盖瓯中中,以沸水冲泡,再分酾到茶盏(瓯、杯)中饮用。


  撮泡法重火候。泡茶之水要以猛火急煮。煮水应选坚木炭,切忌用木性未尽尚有余烟的,“烟气入汤,汤必无”。



  茶具也有了一定的讲究。泡茶的壶杯以瓷器或紫砂为宜。茶壶主张小,嫩绿茶一般冲泡三次。“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第三巡茶如不喝,可以留着,饭后供嗽之用。而放置茶具的桌案也必须干净无异味,“案上漆气食气,皆能败茶。”


  其实古代人喝茶的方式比现代人要讲究多了,也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还是非常强大的。现代人喝茶为的就是能都喝到茶叶最原始的味道,而在古代,人们更加喜欢将茶叶变成一种食物,在茶叶中加上很多的东西,将茶叶的味道变得更加丰富,当然了,这样的做法,工序上也会更加繁琐。


  虽然古人的吃法和现代人对于茶的食用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不管是怎样的食用方式,茶叶都是我们国家最重要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食物之一。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茶叶对于我们来说并不只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标签: 中国茶文化

本文标题: 中国茶文化︱古代人“吃茶”,和我们喝茶有何不同?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050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