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4000多年前“宝墩古城群落”时期,四川境内已有相当规模的聚落,长宽10米以上的房星基址随处可见。在三星堆遗址周围,已发现数十幢带有柱洞的建筑遗迹。1985年12月,在成都十二桥路发现了商周时期的大型建筑遗址。该遗址东临西郊河,北靠十二桥路,南依文化公园,西邻省干休所,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
十二桥遗址
由于该遗址地处成都市区,周边建筑和构筑物密集,给考古发掘造成很大困难,因此,实际揭露的建筑面积只有1800平方米左右。
从目前发揭的情况来看,这是一处商周时期重要的建筑遗迹,包括连绵不绝的居住区和大型的木结构宫殿遗址。
由于该遗址可能是被次汹涌的洪水掩埋掉的,因此它的原貌在泥沙下保存非常完好,甚至民居的草顶也被完整地保存下来。
这里的小型房屋(多为民居)均为“干阑式”建筑,底层架空,楼上供人居住。这是从古代巢居发展而成的建筑形式,适于潮湿地区的人群使用。
十二桥遗址民居
从十二桥遗址可见,修建干阑建筑的材料有圆木、方木、木板、圆竹、竹篾和茅草等。圆木多未加工,有的连树皮都还在上面。用于宫殿建筑的木材,大都加工成方木,两端还保存着榫卯的痕迹。
木地梁上有连续的卯孔,说明它是供架空地板之用,由此证明,即使是大型宫殿,也仍然采用干阑建筑的形式。西汉时期,在干阑建筑的基础上,已发展成高勒脚或架空木地板的民居房屋。从用于祭祀的“冥器”(又称明器)和汉代画像砖可知:当时不仅有平房,还有二层以上的楼房。
到了东汉,已有廊庑院庭、重门厅堂的合院式民居。成都出土的一块画像砖,生动地展现了汉代成都市民的生活。这块画像砖现收藏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汉画像砖
画像砖上表现的是一座两进院子的合院式建筑,大门临街(巷)开启,推开大门,见群禽畜正在院中啄食。跨过二门进入内院,主人正在客厅与客人品茗,对孔雀在天井中为客人表演。东侧跨院为厨房和粮仓,一个佣人正在扫地,一只狗在粮仓四周巡视,随时准备赶走企图偷盗粮食的坏人。粮仓的南面是厨房,中间以廊子分隔。厨房的天井里有石磨和水井,这是市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汉代时,成都为全国五大都会之一,经济比较繁荣。因此,该画像砖所反映的生活情景,应该是可信的。
这样的平面功能分区,符合四川人的生活习惯,因此,被后世广泛采用。汉代以后,合院式住宅逐步变成为川西民居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