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雨水天气频繁,雨雨雨雨雨雨,让出行变得十分不便。那么,适逢雨天,古代人有哪些雨天必备工具?
蓑衣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我们熟悉的诗句。
蓑衣,最初是用草编织而成的挡雨器具。我国在上古时期,人们为了抵挡风雨的侵扰。起初只能用野草裹住身子,以遮雨水,久而久之形成了蓑衣。
《诗经▪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就记录了当时人们穿蓑衣的情况。“蓑笠,备雨服。”春秋战国时代,百姓在下雨天,通常是身着这种草衣来从事劳作的。
蓑和笠的关系,如同今日雨衣和雨帽的关系。“笠”的制作原料是竹子,而不是草。而且“笠”晴雨两用,既可避风雨,也可防烈日酷暑。
蓑草的表皮较光滑,本身又呈空心状,所以用来制雨衣,雨水不易渗透。其为贱物,轻易可得,在很长时期内,不分尊卑,外出遇雨,都穿这种蓑衣。
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又发现了多种可用作雨衣的材料,但蓑衣并没有被淘汰,尤以农夫、渔人所用为多。
雨伞
据考证,早在春秋时期,我们的祖先已发明了雨伞。1980年出土的秦始皇陵彩绘铜铸车马上带有一柄伞。
拉动伞柄上的机关,伞就能自动倾斜遮挡不同角度的阳光。此时,伞大多作为统治者出行车辇上的装饰现身,美其名曰“华盖”,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两千年前的汉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人们开始用有韧性的树皮造纸做伞面,然后涂上油脂或天然桐油,油纸伞应运而生。
油纸伞是一项中国传统手工艺品,除了发挥遮阳挡雨的日常之用,一些文人雅士会在伞面上题诗作画,遣情抒怀。
伞为寻常百姓普遍使用还是在宋朝,南宋画家刘松年《斗茶图》中,四人有三人携带雨伞。
据吴自牧《梦粱录》中的记载,宋代伞的种类很多,形状多样,颜色丰富,有专门供士人用的青绢凉伞,有皇帝出巡用的黄罗伞,还有普通人用的青灰小伞等。
明清时期伞的品种很多,同时对伞的使用亦有严格的限制。从形状来分有方伞、直柄伞和曲柄伞,根据颜色又可分出紫、红、黄等不同种类,根据制作材料又可分罗绣伞、油绢伞等种类。不同的等级使用不同的伞,而清代则规定,庶民不得用罗绢凉伞。
木屐
木屐,简称屐,是一种两齿木底鞋,走起来路来吱吱作响,适合在南方雨天、泥上行走。木屐有防滑、耐磨、易制的特性。
在唐代常穿于外出旅游,最著名的莫过于李白笔下“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谢公屐”。而在宋代以后,屐基本上就是专门的雨鞋了,对付雪天泥泞地,木屐也是理想的选择。
不论是斗笠、蓑衣、雨伞还是木屐,只是最朴实不华的生活必需品,它们却在闲情逸致的诗人笔下显得如此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