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古时代,人们已经懂得用树叶、兽皮遮身蔽体。到了新石器时代,大量陶制纺轮的出土表明那时期的人们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只是由于年代久远。我们还没有发现当时的纺织品实物。有文献记载曰:“农者,依也,人所以依以避寒署也。”。
先秦时期,服饰作为人类蔽体御寒之物的原始实用功能发生了改变,服饰标识社会等级的功能越来越浓厚,尤其是西周礼制确立之后,服饰制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西周的礼制遭到破坏,服饰制度也无法幸免,各诸侯国关于服饰制度没有统一的规定,虽然先秦后期没有统一的服饰制度,但是“非其人不得服其服”的观念却一直存在。“士冠庶人巾”,贵族可以戴冠行冠礼,庶人只能服帻巾。
秦朝服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国后,为巩固统一,相继建立了各项制度,包括衣冠服制。秦始皇常服通天冠,废周代六冕之制,只着“玄衣纁裳”,百官戴高山冠、法冠和武冠,穿袍服,佩绶。
秦代国祚甚短,只有十五年,除了秦始皇按阴阳五行思想规定的服色外,一般服色仍是沿袭战国的习惯。服装样式较简单,而且开始将古代做为常服的袍,正式穿着。在军事上,也效法赵武灵王的胡服,即扬弃周制的上衣下裳之韦弁服,改为上襦下裤便于骑射的形式。
服制特点
秦代汉服主要承前朝影响,仍以袍为典型服装样式,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袖也有长短两种样式。秦始皇崇信“五德终始”说,自认以土德得天下,崇尚黑色。秦始皇本人废周代六冕,常服通天冠,郊祀时只着“袀玄”这种祭祀礼服,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的大礼服。
男服服饰秦始皇规定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祭服并规定衣色以黑为最上。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绿袍一般庶人着白袍。嫔妃服色以迎合秦始皇个人喜好为主,基本受五行思想的支配。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饰形制差别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处是男子的腰间系有革带,带端装有带钩;而妇女腰间只以丝带系扎。
因为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秦代的服饰和风俗研究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料。秦汉时代,在中国服色是一个重要阶段,其主要特征就是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中。
五德终始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终始”指“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作解释。
他认为虞(舜)、夏、殷、周的历史是一个胜负转化的发展过程。它按照土、木、金、火、水依次相胜而具有阶段性,又按照始于土、终于水、徙于土的循环往复而具有周期性,"阴阳消息"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五德转移”,又决定着“并世(当世)盛衰”。在木胜土、金胜木、火胜金、水胜火的每一发展阶段都存在着阴阳两种势力的矛盾和斗争。两者交争,“胜者用事”,历史属于斗争中的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