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中的龙凤图腾文化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6-30 10:59:22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在清东陵这座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园中,有着众多的石雕艺术作品。这些作品跨越了几百年的时空,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大量的历史信息,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堪称清代石雕艺术的博物馆。

  在清东陵这座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园中,有着众多的石雕艺术作品。这些作品跨越了几百年的时空,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大量的历史信息,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堪称清代石雕艺术的博物馆。



  图腾是远古先民处于对某一事物的崇拜而将其奉为本民族的保护者和象征,是一种最早的宗教信仰。图腾文化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当属于原始宗教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民族文化融合,中华民族的图腾最终优选出龙与凤。在清东陵石雕艺术作品中,对于图腾文化有着强烈的表现。


  龙,(编者注:满洲地区的红山文化中就有最早的龙)据古代神话传说,有人认为伏羲和女娲形象的蛇身即为龙的原始图形。并传夏禹出自其父之腹。鲧死,躯体三年不腐。剖其腹时有黄龙化出,是为禹。因此,上古时代龙就被先民当做祖神而敬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龙的形象不断演变,到明清基本定形为鹿角,牛头、蟒身、鱼尾、鹰爪。口旁有须髯,颌下有宝珠。能粗能细,能幽能明,能兴云作雨,能降魔除妖。是英勇、权威和尊贵的象征。在民间,龙是神圣、吉祥、喜庆之物。在封建统治阶级则是皇权的象征,他们自诩为“真龙天子”,利用群众对龙的崇拜来维护自己的威严。



  因此,龙在清东陵的石雕艺术作品中理所当然地被作为主要表现对象而占据了统治地位。据本人统计,雕刻在石雕作品中的正龙、行龙、升龙、降龙、坐龙、蹲龙、靠山龙等共计2587条。比如,仅桥梁上就雕有184条,殿座栏杆上雕625条,华表上雕1144条,石碑上雕264条。特别是慈禧陵大殿栏杆就雕有升龙、行龙310条,景陵、裕陵大碑楼华表每一件就雕98条。真可谓龙的世界!


  在龙文化中,还有一个繁衍问题。随着龙文化的广泛传播,龙的图形运用越来越广泛。许多器物均以与龙相近、相似的图形作为装饰。但讳于龙为帝王专用之图形,故多做变化。于是就产生了龙的后代,即所谓龙之九子之说。



  龙之九子究为何物?说法不一。但有一条是统一的,即龙生九子不为龙,各有其形,各有所好。


  清东陵石雕中的龙子图案也很多,如赑屃、狻猊、虬龙等多达292件,令人叹为观止!


  再带大家一起来了解清东陵石雕艺术中的“凤文化”


  凤,也是很早就崇拜的图腾。说文解曰:“凤者,神鸟也”。“凤之象也,鸿前麟后,蛇颈鱼尾,鹳颡鸳鳃,龙文龟背,燕颔鸡啄,五色俱备,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暮)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说明至迟在《说文》成书的汉代,凤就被崇拜为神。随着社会的推进,凤的形象也在逐渐演变。


  到明清之际则已基本定形为:头似锦鸡,身如鸳鸯,翅如大鹏,腿如仙鹤,嘴似鹦鹉,尾如孔雀。其作为禽类居百鸟之首。“百鸟朝风”一语即自此而来。凤,在民间是美好与和平的诠释;在皇家,则为最高贵女性的代表。其往往与龙相配,民俗曰龙凤呈祥、龙祥凤瑞等等。


  鸟是满族古神话和萨满祭祀中的重要崇拜对象。尤其对于鸦、鹊的崇拜更为古远而虔诚。一说满族始祖布库里雍顺即天女佛古伦吞神鹊所啣朱果而生。二说神鹊救范嗏护佑其部。三说群鸦救罕王等等。说明在满族人民的心里,鸦鹊为神鸟,为他们的祖先。故在满族立杆祭天的风俗中有享鸦鹊之仪,亦即鸦、鹊共享祭食。



  满族入主中原之后,与汉民族崇拜的图腾—凤进行了有机的、完美的结合,进一步发展了凤文化。


  凤之属中有鸾,《中华大字典》鸾字条下注:“似凤多青”“雄曰凤,雌曰凰,其雏为鸾”。《广雅?释鸟》:鸾,凤凰属也。所以在孝陵大殿栏杆上及慈禧、慈安小碑楼券脸石上亦雕刻有鸾。


  据查,清东陵石雕艺术作品中的凤有755只之多。其中石桥上雕有176只,殿座栏杆上雕567只,丹陛石上雕11只,券脸石上雕4只。虽选少于龙,但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队伍。


 

本文标题: 中国古建筑中的龙凤图腾文化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063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1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