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陕州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古老而又神奇的窑洞式民居分布区域内,散布着许多文化遗址,著名的有庙底沟文化遗址、三里桥文化遗址等,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地坑院、靠崖院这种窑洞式民居,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实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人们的宗教信仰、社会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记录了更多的社会历史发展轨迹和信息。
黄土地上的风土民俗中,把建造地坑窑院、靠崖窑院称为“方院子”,是一种关系到家庭兴衰、子孙繁衍的大事。因此,动土之前要请懂得阴阳八卦的风水先生相宅,造地形、定座向、量大小,下线定桩、择吉日破土。
凡宅后有山梁大塬者,谓之“靠山厚”,俗语称“背靠金山面朝南,祖祖辈辈出大官(吃不完)”;宅后临沟无依无托者,谓之“背山空”,俗语称“背无依靠,财神不到(瞧)”,多忌讳。
破土之日,行奠基礼,燃放鞭炮,宅主焚香叩拜土地神(爷),迎吉神,此俗源于远古人类对土地的崇拜。
随之在基址中央和四角各挖三锨,谓之“破土”,破土之后,即可动土(工),现有“破土动工”之说。
地坑院的建造过程共分为四个步骤,可以简单通俗地概括为“向下挖坑、四壁凿洞、穿靴戴帽、美化装饰”。营造技艺既与传统的阴阳八卦方位密切结合,又和宅主的命相息息相关,反映了古人卓越的智慧。
地坑院在建造过程中,受阴阳八卦的影响很深,在动土前,必须要根据宅基地的地势和面积,按照阴阳八卦的方位决定院落的形式,依据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方位朝向和主窑洞所处的方位,地坑院分别被称为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和北坎宅。
其中,东震宅被认为是最好的朝向,在陕州区张村镇庙上村,不少地坑院选择的就是这种朝向。在考虑阴阳八卦的同时,还要考虑宅子和宅主的命相是否相生。
建造地坑窑院有“三要”,就是主窑、门洞窑、灶火窑的位置很重要,讲究阴阳平衡、吉利。
造窑孔数也多有讲究,有明五暗六、含八封九之说。九为大,所以九孔窑院落最多。窑院建成有个热闹隆重的仪式——合龙口。窑洞挖好之时,匠人在中间一孔窑的顶上留下仅容一砖或一石的空穴,用系了红布或五彩线的砖或石砌齐,然后放爆竹,设宴请客,共祝主人平安吉祥。
迁入新窑院时,亲朋好友还会备礼祝贺,喝喜酒,为其“暖窑”,有的称之为“踩院子"。
地坑窑院的构造十分巧妙,颇具匠心,窑洞与大地相通,卧于大地之中,随大地脉膊跳动,从上往下看,整个窑院为方形,站在院中间看天空,天似穹窿,是天地之合的缩影,体现出方圆之美,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反映,是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共生的典范。
地坑院种树,讲究“前不栽桑,后不栽柳,当院不栽鬼拍手(杨树)”。因“桑”与“丧”同音,柳为丧葬用木,杨树树叶被风吹出的声音恐怖,均视为不吉。
“前梨树,后榆树,当院栽棵石榴树”。因“梨”与“利”同音,榆树称为金钱树,石榴多籽(子),均取“吉祥”之意。
门洞旁栽一棵大槐树,谓之“千年松柏,万年古槐”,寓意“幸福、长久、安康”。
窑洞倚窑口盘炕为“通灶炕”,有的窑盘前后双炕,前炕睡孩子,后炕(在窑底)睡老人。冬季烧火做饭、饭熟炕热。盘炕建造时间择日带“七”,尺寸长短也带“七”。如长六尺七寸,宽四尺七寸。“七”与“妻”同音,取意“与妻同炕,偕老百年”。
窑洞窗户上贴窗花(也叫剪纸)是传统民俗。多出于妇女之手,旧时姑娘们长到12岁左右,除劳动、做针线活外,还要学剪纸。
窗花的制作很精细,分为“画、剪、薰、染、贴”五个步骤。
1.画。是先画出样子,画出熟悉或所想象的事物。
2.剪。讲刀工,把画好的植物或动物用剪刀裁下来,越细微越好。
3.薰。是一种科学的翻版方法,把剪好的花样贴在一叠窗纸上,放到油灯上薰过,再把图样取下来,便露出白花黑底来。这样可省去描摹的工序。
4.染。在没有多色彩纸的从前,主要靠染着色。把剪好的花样涂上各种颜色,使线条分明好看。
5.贴。拿做好的窗花贴在窗纸上,即告完工。
窗花剪纸分季节性和非季节性两种。农家每当春节之际,剪贴窗花形成高潮,几乎家家户户不例外。其次是结婚或办喜事,不仅窗上贴剪纸,而且窑洞周壁都贴,以美化居室增添喜庆气氛。
由于旧时妇女生活圈子局限于室内的家务琐事,其剪纸内容多为花、草、虫、鸟、禽、兽之类,反映人的也多是胖娃娃。另外,吉祥如意类、富贵长久类、辟邪震妖类的剪纸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