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饰有贵贱之分。封建帝王把“礼”作为维护等级社会的工具,使得整个社会“贵轻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而服饰制度正是这些礼仪等级中最为重要的标识。
古代的“布衣”、“白衣”、“朱绂”、“乌衣”分别指代什么?
古代的不同衣服有贵贱之分吗?服饰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服饰与政治、经济、生活状况、思想文化、道德审美观念等诸多方面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服饰上就渗透着古代文化、风俗,以及道德理念。
“布衣”,最早是借指平民。布衣是油麻、葛、毛及棉花等纤维材料织成的衣物,相对于用丝织出的“帛”,前者质粗而价低,后者质精而价高。上古之时,贵族才有资格用丝帛作衣服,平民百姓除了老者允许着装丝衣外,其余的便只能身穿布衣,所以布衣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称,后来也泛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白衣”,原意是白色之衣,代指穿白衣的人,即指无官无位的在野平民。白衣在古代为身份较低贱者所穿,如仆役、庶民等,所以便用它来借指庶民,也泛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西厢记》中的相国夫人便因张生未得功名,而以“俺三辈不招白衣女婿”的理由逼迫张生进京赴考。
“朱绂”和“乌衣”都与官位有关。“朱”指红色。“绂”指蔽膝,缝于长衣之前,为古代天子、诸侯等礼服的服饰(也指系印的丝带)。古人以朱为正色,遂以“朱绂”作为身份品级的标志,象征着高位。“朱绂”往往是帝王加封臣子的荣誉,所以晚唐诗人韦庄有诗云:“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乌衣则是下级胥吏所穿的黑色服饰,地位较低。三国时,东吴禁军驻扎在南京夫子庙文德桥附近,官兵都穿黑衣,因此军队被称为乌衣营,驻地也被称为乌衣巷。东晋以来,人才辈出的王导、谢安两大家族曾居住在此,隋唐后逐渐没落,所以刘禹锡诗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清晰地描绘了当时乌衣巷的萧瑟。
从上述服装颜色的不同就可看出,古代服装有贵贱之分。封建帝王把“礼”作为维护等级社会的工具,使得整个社会“贵轻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而服饰制度正是这些礼仪等级中最为重要的标识。早在西周,中央政权就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服饰制度,并专门设置了“司服”的官位,掌管服饰制度。此后,人们在社会地位中的上下、尊卑关系,都在服饰上得到充分的体现。社会各阶层成员的衣冠服饰,皆有严格的限定和区别,服饰完全成为人们高贵或卑贱的醒目标识了。
古代衣服的饰纹有什么含义吗?衣服可以像现在一样随意穿着吗?
古代衣服的颜色因社会地位的不同而有差异,衣服的饰纹也有严格的区分。服饰的饰纹是一种特有的标记,每一品位的官服,都有其专用的花纹和图案进行装饰,具有明显的等级差异。
龙袍是服装中最为显贵、最为神圣的服饰,这是皇帝的专用服装,龙袍加身就标志着皇权在握。私造龙袍是被视为大逆不道、抱有篡位之心的重罪,要满门抄斩,诛灭九族。准确地说,龙的图案成为帝王专有的标志是唐代之后的事情,自唐之后才有“真龙天子”的界定,汉魏时期的大臣也是可以将龙绣于自己服饰之上的。除了帝王专用的龙袍服饰之外,文武大臣衣服上的饰纹也各有含义,一眼看去就可以知道他的官位品级。及至清代,文武官员服装上的纹饰都已区别得十分醒目。文官以各种飞禽、武官以各种猛兽来区别其品位的高低。
明熹宗龙袍像现代人可以任意打扮自己,任何颜色、纹饰的服装都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古人可不敢如此大胆,稍有不慎可是会惹来弥天大祸的。唐代时,黄色是帝王服饰的专用色,各级官员的服饰也有专用颜色:三品以上官员必须穿着紫色服装,四品着深绯色,五品穿浅绯色,六品的服色是深绿。
鉴于黄色的高贵,所以赏赐黄色服装便成为一种殊荣。清朝时期的“黄马褂”,即是皇帝对臣下的一种特殊赏赐,受赐者因此而身价百倍、享有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