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百家姓和千字文出现的意义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7-15 09:45:38  来源:李小伟聊历史
核心提示:古代社会极其重视蒙学,古语文教学的江河中,蒙学更是极为发达,也出现了很多出色的蒙学教材内容。

  古代社会极其重视蒙学,古语文教学的江河中,蒙学更是极为发达,也出现了很多出色的蒙学教材内容。《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这种蒙学教材内容以前对蒙童获得专业知识和塑造幸福的德行充分发挥了关键,也曾饱经浮沉,撤出语文教学的流行演出舞台。伴随着社会发展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参考,蒙学经典教材内容再度遭受关心,重归大家视线,慢慢变成传承文化、传送文明行为的媒介,被做为国学诵读教材内容,走入课堂教学。



  一、古代蒙学教材


  1、蒙学教材发展


  中国传统的蒙学教零孝有二十多种,其中流行至今、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三百千千廿四孝,幼学增广弟子规”。这八本书是古代蒙童的必读书籍,也是当今国学启蒙教育中的经典。古代蒙学及蒙学教材自学校出现,至清末有数千年的历史。蒙学教材的知识体系主要包含两大板块,一是有关自然和社会的具体事物,一是有关政治文化制度。两大板块在教材中曾经存在较为清晰的界限。随着蒙学的发展演变,政治文化制度在蒙学教材知识体系的比重逐渐增加,与具体事物的人文内涵教学内容相融合,形成新的人文知识体系,逐渐成为蒙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具体事物的认知却多被隐藏在其中。过去几千年,中华民族经历过闪烁智慧光芒的诸子百家争鸣时期,经历过万邦来朝的光辉灿烂时期,也曾经苈过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时期。


  居安思危,痛定思痛。当代中华民族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历史的变迂反映在文化领域。古代蒙学的发达产生了大量优秀蒙学教材,其中不乏流传使用至清末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近代新式教育兴起,蒙学教材逐渐淡出语文教学主流舞台,逐渐被废除,被新式教材取代。近几十年,传统被重新拾起,学者们开始思考传统之于当代价值。古今社会的差异,蒙学教材在古代兴盛发达,在近代却被忽视、取代,虽然这样的行为有失客观、公正,也反映出教材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需要适合时代,顺应潮流而做相应改编,如果一垒不变,陈旧凝固,必然会被淘汰、被取代。



  2、蒙学教材“三、百、千”


  《三字经》、《百家姓》和《干字文》产生于不同时期,教学实践中,人们发现三者配合较好,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三、百、千”的略语,三者成为一套相辅相成的蒙学识字系列教材。古代,“三、百、千”主要不是依靠政府的推动,而是经过实践的千淘万漉,人们甄选出来的。识字教材是古代出现的最早的蒙学教材,“三、百、千”作为最经典的一套蒙学识字系列教材,自编写起,一直流行至清末,甚至之后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仍被用作蒙童识字教材。


  封建社会,以“三、百、千”为代表的蒙学识字教材为普及蒙童识字、继续学习阅读写作、接受四书五经的大学学习和书院深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帮助早早走上谋生之道的孩子打下识字基础。《百家姓》集中华姓氏为四言韵语,“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几乎人人都可以脱口而出。《千字文》开四言韵语蒙学教材之先河,被誉为绝妙文章,在教育、文学、文化和书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有各种字体的《千字文》书法作品,今天有关于《千字文》的各种版本的考证、译注和书法作品,出现了“千字文现象”。


  二、《百家姓》


  1、《百家姓》的编写溯源


  蒙学教材中的姓氏教学源子《急就篇》,《急就篇》在唐代就遂渐被取代了。《百家姓》是一本以四言韵语的形式,汇集中华姓氏煦蒙学识字教材。关予《百家姓》的成书年代和作者,也是有争议的。从南宋著名文人陆游在《秋日郊居》屠藤的作注中可以有所了解,由此可以确定《百家姓》最晚产生于宋朝。有关宋羲躲历史鹜景在《三字经》部分已有介绍,在此不再详细陈述。


  2、《百家姓》的编写内容与伦理思想


  《百家姓》并不是仅收有100个姓氏。与《三字经》和《千字文》相比,《百家姓》缺少知识性、义理性和趣味性。《百家姓》的流行与传统的封建社会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区别亲疏的宗法制密切相关。宗法制度或家族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基础,将同姓氏的人们联结成了一个共同体。在这样的传统中,人们都很重视自己的姓氏,《百家姓》正是为人们了解和查验自己的姓氏提供了依据,人们可以通过它了解姓氏的全貌。每一个姓氏背后都有光辉灿烂、可歌可泣的名人轶事。这对于蒙童来说,既是识字教育,也是精神洗礼。中国古代,姓比名更重要。


  《百家姓》还有出于礼节的考虑,教育孩童尽早记住别人的姓氏。人们对姓氏的眷恋和礼仪的朴实的需求,促进了《百家姓》的流行使用。


  《百家姓》的流行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第一,古代蒙学教育注重广博的基本理念得到继承,姓氏教育作为博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延续;第二,蒙学教材必须与时俱进,姓氏文化的发展变化必然雩|起教材的相应改变;第三,蒙学教材要与教学实际相一致,广博是要有一定限度的,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接受程度程学习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封建宗法制或家族制度是我阑封建社会的重要制度,它强调父系血缘关系为基础,将同姓氏联结成一个共同体。《百家娃》的编写出于启蒙识字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古人十分重视家庭和家庭教育。



  三、《千字文》的编写


  1、《千字文》的编写溯源


  《千字文》产生于长期动乱和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官学时兴时废,教学效果并不太好,语文教育呈现出衰落的趋势。私学盛行,尤其是家学盛行,成为这一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特点,例如东晋王羲之一家的书法,梁萧统一家的文学,等等,都是古今闻名的家人父子传授的例子。洛阳、邺都、敦煌、金陵、荆州等地,都曾先后成为这一时期的文化教育中心。


  当时士人为了避免言论得祸,不谈人物减否和时政得失,而是言及玄远。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清谈玄学,深受老庄和佛学的影响,这对语文教育产生重要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蒙学以识字写字为主,兼顾知识、学习态度和立身行事的思想教育。蒙学教材既有前代流传下来的,如汉代的《三仓》、《急就章》,也有当代文人编写的新作,如《千字文》、《开蒙要训》、《小学篇》、《发蒙记》。其中《千字文》使用时间最久、影响最深远。


  2、《千字文》的编写内容和伦理思想


  《千字文》全文仅1000字,不耀重复,依据态容形成段落,可读性强,篇幅短小,符合启蒙教育阶段蒙学的识字要求。与《三字经》相比,难度稍大,立意更深刻,谋篇布局更突显佟者匠心独运,勾勒出中国文化史的完整轮廓,是名副其实的百科全书,意味着了中华传统早期教育环节的最大水准。《千字文》云雨露霜、山水矿物、蔬菜水果,用窭字一句的文字表现出来。


  这一部分除了“闰余戒岁,律昌谖阳”、“剑号巨阙”与人事有关外,其余均为与蒙童密切相关的农业社会的自然现象,培养蒙童在识字之初对学习的好奇心帮兴趣,认识到大自然的魅力,热爱所处的环境。《千字文》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政治、军事、建筑、动物、处世之道,可认字习文,增广眼界。启蒙思想,次序明晰,详略得当,开在历史上综合型四言蒙学读本之先例。对后来出现的《蒙求》、《龙文鞭影》、《弟子规》等蒙书的编写产生深远影响。直至清代,《千字文》已经成为流传最广最久豹蒙学课文。


  清学者顾炎武称赞其“不独以文传,而又以其巧传”,道出其传世经久的缘故。《千字文》深受封建伦理思想影响;教育蒙童热爱自然环境,重视自身修养,维系良好人伦关系。文中三分之一都与伦理思想有关。这些伦理道德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儒家思想追求成圣成贤,《千字文》也是以成圣贤理思想追求来教育蒙童。《千字文》含有大量美好伦理思想道德,时至今日,仍然值得肯定。


  古代蒙学教材是特定时代政治、经济条件下的产物,精华与糟粕并存,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一分为二地看待,辩证地处理好“古”和“今”、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关系,立足当代,正确取舍,批判性接受。历史上,《三字经》开三言韵语蒙书之先河,《百家姓》开各种“杂字”识字教材之先例,《于字文》开四言韵语综合性蒙书之先河,每一本蒙书的编写都对后世产生过影响。


 

本文标题: 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百家姓和千字文出现的意义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0671.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