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变迁史:从上古到现今社会的建筑特点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7-15 11:49:48  来源:金乐说历史
核心提示: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改革开放社会,经过历史的沉淀,我国每阶段建筑都有独特的美!

  建筑,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和文化最早的记忆。而中国古建筑更是源远流长,从穴居野外,到楼台亭阁,中国古建筑无不彰显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改革开放社会,经过历史的沉淀,我国每阶段建筑都有独特的美!


  原始社会时期--栖身之所


  约五十万年前,在原始社会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就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用来遮风挡雨和躲避猛兽的袭击。慢慢从艰难的建造穴居和巢居,逐步到掌握在地面营建房屋的技术,创造出了原始的木架建筑,用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居住和公共活动需求。


  此时的建筑基本可以分为南北两大系,一种是长江流域,由于地区多水易潮湿,常有水患兽灾,因而人们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建木结构的房屋,发展出干阑式建筑,其中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就是距今约六七千年的干阑式建筑房屋的一个实例。


  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逐渐发展成为地面上的建筑,进而形成聚落。


  在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仰韶村落遗址中,其居住区普遍是以一片空地为中心,周围布置几栋大房子,环绕一些其他较小的房屋,整体作环形布置,这同时也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情况。


  紧接着就是父系氏族社会,这一时期的住宅已经有家庭私有的痕迹了,多数为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形,与母系氏族社会的房屋布置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奴隶社会时期--宫殿组合群


  公元前21世纪时,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的开始。此后经商朝、西周,奴隶社会达到了鼎盛时期,春秋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朝城市的遗址,也是我国最早的庭院式夯土建筑。


  其中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宫殿,其夯土台残高约80cm,东西约108m,南北约100m。夯土台上面有一座殿堂,面阔八间,周围有回廊环绕,是我国早期封闭式廊园的面貌。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样式建筑组合群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商朝作为我国奴隶社会的大发展时期,它的统治辖区以河南总部黄河两岸为中心,东至大海,南抵安徽、湖北,西至陕西,北到河北、山西、辽宁。


  这时期的青铜工艺已将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手工业发展极其正规化,分工也十分明显。产生了大量的青铜礼器、生活用具、兵器及生产工具,例如斧、刀、锯、钻、铲等。这一系列的进步以及大量奴隶的集中,使得建筑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


  商朝时期的建筑已经出现了宫城、内城、外城的格局,既有大型宫殿建筑,又配备了军事防御设施。


  周灭商后,建造了一系列奴隶主实行政治、军事统治的城市。当时的宗法分封制度近乎苛刻,奴隶主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城市规模上,诸侯的城市都不能超过王都的1/3,中等的1/5,小的1/9。


  这一时期的建筑还追求高大、华丽、宏伟。瓦、砖、斗拱、高台建筑相继出现,其中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也使得西周的建筑从简陋的状态进入比较高级的阶段。


  这时周代各国的都城建筑均为夯土建筑,墙外建有城壕,辟高大的城门;宫殿布置在城内,也均建在夯土之上,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开始使用陶瓦,木构架上则用彩绘装饰。


  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就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的建筑。由两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是影壁、大门、前堂、后室;两侧用通长的厢房连接,将庭院围成一个封闭的空间。


  在房屋基址的下面还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用来排除院内雨水。多间房屋的屋顶均采用瓦。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雏形慢慢形成。



  封建社会时期---建筑体系定型


  春秋时期,铁器和耕牛的使用,使得社会生产力水平大肆提升,贵族们的私田大量出现,奴隶社会的各项制度日益崩解,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变革,地主阶级在许多诸侯国内相继夺取政权,奴隶制时代宣告结束,封建生产关系就此出现。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应得到发展,据传著名木匠鲁班就是在春秋时期涌现的匠师。


  这一时期,各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统治和生活享乐的需求,日益追求华丽的宫室,建筑装饰与色彩的发展更为主要。建筑上瓦的使用也更为普遍,出现了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也称为台榭。


  在山西侯马晋故都,河南洛阳东周故城等地的春秋时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板瓦、简瓦以及部分半瓦当和全瓦当。而在凤翔秦雍城遗址的出土中还发现空心砖,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有了用砖的历史。


  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局势更是促进了中原与吴、楚建筑文化的交流,此时期的建筑大多规模宏大,组合多样,屋顶较大,出现了屋子坡的折线“反字”,都城、宫殿、祭祀、陵墓大都以此为主。


  春秋之前,城市仅仅作为奴隶主和诸侯的统治据点而存在,手工业也只要为奴隶主贵族服务,商业流通缓慢,城市规模比较小。


  秦国的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商业、手工业高速发展,城市日渐繁荣,规模也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的高潮。


  高台宫室盛行,这些宫室多采用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架建筑环报,上下层叠绕,形成一组建筑群。简瓦和板瓦得以广泛使用,还有在瓦上涂抹朱色的做法。秦国的都市咸阳的布局就极具特色,它摒弃了传统的城郭制度,在渭水南北的开阔地区建造了许多离宫。


  到了汉代时期,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使建筑产生了显著的进步,形成了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又一个辉煌时期。木架建筑逐渐趋于成熟,发展为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的木结构已经形成。


  随着木架建筑的进步,屋顶的形势也多样起来,在当时以悬山顶和庑殿顶最为普遍,同时歇山顶和囤顶也相继应用。


  汉代在砖石建筑和拱圈结构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早期在凤翔秦雍城遗址中发现的大块空心砖,大量出现在了河南一带的西汉墓中。


  西汉时期还创造了楔形和有榫的砖。斗拱作为我国古代建筑显著的特点之一,在汉代是已经普遍使用,只是当时的斗拱形式并不统一,但所起的作用很明显,既是为了保护土墙、木构架和房屋的基础,也可以用向外挑出的斗拱承托屋檐,使屋檐伸出到足够的深度。


  汉代的都城长安就建造了大规模的宫殿、庙坛、陵墓等,其中条砖、楔形砖的应用十分普遍,有时也会采用企口砖以加强拱的整体性。


  到汉代末期,佛教传入中国,引起了佛教建筑的普遍发展,祭祀建筑等高台建筑尤为突出,不过其主体仍是采用春秋战国盛行的十字轴线对称组合,尺度巨大,形象突出。



  从汉代末期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我国长期处于一个分裂状态,战争破坏严重,政治动荡,社会生产发展比较缓慢,建筑虽比不上汉代期间的创造和革新,但由于佛教的广泛流传,相继传入我国的雕刻、绘画艺术,不仅使我国的石窟、石像、壁画等有了巨大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艺术。汉代相对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和圆淳。


  在继承了前代的成就,又融合了外来的影响,这一时期形成了独立而又完整的建筑体系,中国建筑达到了成熟阶段。中国古代建筑不断演化,从宏大雄浑的气势向细腻、纤巧方面发展,建筑装饰更为讲究。


  到了元、明、清三朝时期,中国大体上保持着统一的局面,中国古代建筑发展也趋于尾声。元朝的建筑多有放荡不羁的特点,由于元朝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建筑发展也相应缓慢,大都是简单粗糙的构架;但元朝的统治者极其推崇佛教,所以元朝的宗教建筑异常兴盛。


  明朝的建筑则规模宏大,气象宏伟,晚期却趋于繁琐。明朝大力修筑的长城,其许多重要段落的墙体和城关都是使用石砖堆砌而成的,总体来说明朝的建筑就是形体简练,细节繁琐,可以说已经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最高峰。到了清朝,建筑构建大体沿袭明代,只是更崇尚于工巧华丽,善用琉璃瓦进行雕琢。


  综上所述,我国的传统古代建筑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蜕变,随着国内外的形势变化和影响,我国的建筑经历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每次小编看到那些造型特别精美的古代建筑,都打从心里佩服古代建筑师们的匠心独运和高超的建筑水平、技巧。总之就是一句话,我们古代的建筑,要艺术有艺术,要实力有实力!


 
标签: 古代建筑

本文标题: 中国古代建筑变迁史:从上古到现今社会的建筑特点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067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