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美术馆是中国宁波一座公办美术馆,占地面积15800平方米,建成于2005年10月。美术馆位于宁波老外滩区域的甬江边,原址为宁波轮船码头所在地,拥有100多年的轮船运营史。轮船码头停航后,码头航运大楼被废弃。2003年,由中国大陆知名建筑师王澍主持设计,原有航运大楼改建为美术馆。设计者保留了原有航运大楼的内部空间结构,并结合美术馆的运营需要,将底层布局为大规模展厅,上层布局为纯艺术展览区域。建成后的宁波美术馆包含展厅、收藏库、报告厅、艺术家工作室、艺术教育中心等功能。
宁波美术馆选址于原宁波轮船码头。1862年,美国旗昌轮船公司开始运营最早的宁波至上海轮船航线。此后曾有英、法、美、日以及中国本土若干家轮船公司运营。历史上航线最为繁忙之时,曾经一天运营七班,每班载客千余人。然而,随着杭甬高速公路的开通,宁波轮船码头的客运量急剧下滑。2001年,最后一艘运营沪甬航线的宁波海运“天封轮”宣布停航。适时正值宁波市政府寻找宁波美术馆的选址,经过时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和教授王澍等人的考察,向宁波市政府提出改建原客运大楼为宁波美术馆的建议,得到了市政府的支持。宁波港务局(今宁波港集团)将原有客运大楼和广场、码头无偿捐献给美术馆建设。
宁波美术馆是中国知名建筑师王澍的代表作之一。王澍在谈及宁波美术馆设计时曾指出,美术馆对于原有的航运大楼而言,“吐纳着城市与一条江的方向性应被小心地保持”。因而,设计者保留了原有航运大楼的空间结构,以保留这座大楼给城市带来的记忆。同时,原有的码头在设计者的呼吁下得以保留。
建筑主体设计方面,建筑面向人民路的一部分并没有采用常见的广场或者台阶布局,而是利用一个入口的高台院落和栈桥的设计,寓意中国传统院落的结构。面向甬江的一侧则利用两个扁平长方形相互叠加从而体现出船的形象。建筑主体二层包含100扇高8米的衫木板门,装饰在100米长,6米宽的沿江长廊一侧,意图重建一种已经断裂的生活方式。
建筑的空间利用方面,设计者将建筑一层设计为开放展厅,可举办各种不限于艺术的展览,以支撑美术馆的日常运营。为此,设计者有意将室外的地砖一直延伸到展厅内部,寓意展厅的开放性。而二层以上则为纯艺术展览和创作空间。
材料利用方面,美术馆的基座采用宁波传统建筑中常用的青砖,基部采用特质的城砖砌成,与周边老外滩的砖砌建筑保持一致,又体现出美术馆建筑自身的特点。基座中嵌有洞窟,取材于敦煌,暗喻所在地轮船码头曾是宁波人乘船前往普陀山进香的始发地。上部则为钢木结构,喻示船与港口的材料。
王澍:宁波美术馆设计手记
清晰记得第一次去看宁波美术馆建馆现场的情景,一座被这座城市抛弃的航运大楼,它曾经是城市在上世纪一年代的标志性建筑。是众多市民前往大都市上海或普陀烧香的登船之地。典型的市中心港口,处在一片殖民地时代的建筑群边缘,这块地在宁波人记忆中心地位应如上海人心目中的外滩。让我心中震撼的是,一座建筑被城市抛弃后的场景。江边串连成线的浮码头空荡无人,但我仍能看见它曾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城市生活事件的可能性与多样性。这些码头正在被拆除,我当时就向甲方要求,这片码头应是未来美术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希望有关部分能按原状予以保护。在我看来比一座美术馆的样式更重要的是先在的城市结构,而城市的记忆,应包含到今天为止所发生的一切事件线索。
最初的设想是对这座航运大楼做保护性改造,它的大型候船空间正适合大型当代艺术作品展出,发现这座建筑以往几次装修改造,其全预制装配式的混凝土结构难以满足今天的建筑抗展法规。为了保持城市建筑模式的延续性,设计者提出象保护古建筑一样对这座建筑落架重建,它的内部空间结构被一柱不动的原样保持,因为这些空间印象已经印刻在几代宁波人的记忆之中。
最终的实施方案是多种场所线索的混合。通过沿城市干道的入口高台和沿江钢木结构单纯体量,两个扁平长方形互相平行,横卧江边,再次向甬江暗示和重构了码头与船的语句结构。面向城市则暗示和重建了传统中国城市院落与城市的结构。人们进入美术馆,必须先经过一个入口坡道曲折的高台院落。建筑沿街既无常见的广场也无宏大台阶,这在整个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曾多有争议。而设计者的意图则在于重建中国城市生活的仪式性。清晨当人们走上大院,走过穿越建筑的栈桥,走进建筑二层的沿江长廊,在这个100m长,8m高,6m宽的空间,一百扇高8米的杉木板门同时缓缓打开,甬江和阳光同时泻入,已断裂的生活方式可能在这种仪式性的场所被重建起来。
美术馆的另一典型特征是它在垂直向度上的两段式处理,双重性地暗示了中国传统与当代城市功能与经济上的需要。下段为“经济基础”。入口高台院落下内含可停150辆汽车的车库,以满足未来爆炸性的城市停车需要。主体建筑的下部青砖基座中设有2000m2的开放展厅,可举办含艺术展在内的各种展览活动,以解决中国城市大型美术馆和博物馆都面对的问题,只有建筑投入但缺乏后期运作与维护费用。二层以上为“上层建筑”,布置各类纯艺术展览空间。
建筑表皮材料的使用同样暗示了城市记忆线索的混合性。基座青砖是传统宁波的建筑主材,而上部钢木材料则是船与港口的建造主材。沿江青砖基座的洞窟直接取材于敦煌片断,指出这里曾是宁波人去普陀进香的出发之地。记忆不等于回忆。用一切当代语言对过去和现在的建筑作品进行实验的兴趣,阻止我只限于研究那些使作品具有可理解性的习惯语言。这种活动把建筑语言的不纯,正统建筑学的弃物,一切当下生活世界建筑语言的直接解体等等汇拢。建筑师虽然正在创造一种假定的意义形式,但这意义形式是未决定的,就像一个空的戏剧舞台,功能上、体验上、事件上的可能性与多样性,将造成一种震撼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