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之一,是经历了五胡乱华和南北朝两个漫长时期后的两个大一统王朝。隋唐时期,中外交往异常频繁。各国使节,贵族,商人,学者,艺术家,僧侣,人数众多,不断来到唐朝,随着与西域,吐鲁番等地区的频繁交流,唐代也深受影响,显示出浓浓的胡风之采。
隋唐时期男子服饰
根据隋墓出土的一些文物,我们可以看到,隋时期的服饰并没有立刻摆脱南北朝的服饰风格,裲裆,袴褶的形象仍然清晰可见。
而到了唐以后,以襦裙为主要形式的冕服,朝服,公服等,与异域传入的圆领袍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唐代男子服装体系。
圆领袍一般为窄袖右袵,领口有小立领,用纽扣固定,唐初期的圆领袍的袖和下摆逐渐加宽加长。
此外男子官服,一般是头戴乌纱幞头;身穿圆领窄袖袍衫,衣长在膝下踝上,齐膝处设一道界线,称为横襕,略存深衣旧迹;腰系红鞓带,足登乌皮六合靴。从皇帝到官吏,样式几乎相同,差别只在于材料、颜色和皮带头的装饰。
无官的地主阶级隐士、野老,则喜穿高领宽缘的直裰(家居常服。一般为斜领大袖、四周镶边的大袍。又作“直裰”。僧衣道服也有“直裰”袍衫),表示承袭儒者宽袍大袖的深衣古制。普通百姓只能穿开衩到腰际的齐膝短衫和袴,不许用鲜明色彩。差役仆夫多戴尖椎帽,穿麻练鞋,做事行路还须把衣角撩起扎在腰间。脚上只限穿编结的线鞋或草鞋。
《步辇图》中的唐代妆束:唐太宗着幞头、圆领袍衫;宫女着小袖披帛、幅裙纹帔;吐蕃使者着圆领小袖锦袍;赞礼官着幞头、圆领,佩鱼执笏。
男子普遍服饰特点:幞头
幞头之制出于北齐,隋唐之初逐步定型。这是一种用黑色纱罗做的软胎帽(一度用木胎),裹在发髻的后部,稍稍突起并微微前倾;帽带两条系于帽顶前部,两条垂于颈后,或长或短,式样有三五种,初尚平头小样,而后渐高。唐开元年间玄宗赐臣下“内样巾长脚罗幞头”,可知长脚式先出宫中;后垂的两条带子或下垂或上举,或斜耸一旁或交叉在后,带形初如梭子,继为腰圆式,中施丝弦为骨。到五代时这两条带子平直分向两边,“软脚”变成了“硬翅”,终于形成宋代的展翅漆纱幞头。,俗称乌纱帽。
总的看来,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的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直到五代,变化不大。